摘要:这两天军事论坛又炸锅了,一张所谓"歼-36三发全开"的高清照片在各大平台疯传。照片里三台发动机喷着蓝紫色尾焰,配合"旋转爆震发动机"、"变循环动力"等唬人标签,让不少军迷直呼"中国六代机要逆天"。但作为深耕航空领域十五年的老军迷,今天必须说句大实话:这届网友又
网传歼-36黑科技动力系统?咱们该泼盆冷水了!
这两天军事论坛又炸锅了,一张所谓"歼-36三发全开"的高清照片在各大平台疯传。照片里三台发动机喷着蓝紫色尾焰,配合"旋转爆震发动机"、"变循环动力"等唬人标签,让不少军迷直呼"中国六代机要逆天"。但作为深耕航空领域十五年的老军迷,今天必须说句大实话:这届网友又被带节奏了!
先给结论定调:那张引发全网高潮的"歼-36全动力起飞照",根本就是拿美军B-2轰炸机旧图PS的拙劣作品。更离谱的是,现在连AI生成的假视频都混进来了——这年头造谣成本低到令人发指,各位看官可得擦亮眼睛。
技术硬伤:新发动机不是"万金油"
现在网上最火的说法,是歼-36用了"涡轮风扇+旋转爆震"的双模动力。按照这套理论,亚音速用涡扇省油,超音速切爆震飙车,听起来简直完美。但现实永远比幻想骨感:
启动门槛高到离谱:旋转爆震发动机想点火,必须让进气速度突破3马赫!这相当于要求飞机先拿其他动力把自己加速到3700公里/小时——比现有五代机极速还快50%,纯属天方夜谭。
死重问题要人命:假设真装台爆震发动机,光是机体结构就要多背2吨死重。按40吨空战重量算,推重比直接掉到0.5,亚音速机动性比苏-27还差,空战怕是要被F-22当靶子打。
能量转换玩不转:现代空战讲究"速度-高度-能量"三位一体,而爆震发动机只能在特定速度段发力。这就好比让博尔特穿着铅鞋跑前100米,最后200米再换跑鞋冲刺——战术灵活性彻底崩盘。
更残酷的是,就算克服了技术难关,超音速巡航=红外信号暴涨。3马赫飞行时机体温度直逼500℃,在敌方红外雷达眼里简直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隔着400公里都能被锁定。这种自杀式突防,在现代化防空体系面前纯属送人头。
研发困局:航空动力没有弯道超车
现在某些自媒体动不动就喊"中国发动机弯道超车",看得人尴尬癌都要犯了。航空发动机研发是典型的"三十年定律",从原理验证到装机服役,没有捷径可走:
美国F-119发动机:1970年代启动预研,2005年才在F-22上成熟,整整35年磨一剑
中国涡扇-15:1990年代立项,2023年官宣量产,走了近30年长征路
爆震发动机现状:全球都卡在实验室阶段,连工程样机都没造出来
某些人吹上天的"旋转爆震发动机",目前连最基础的燃料适配都没解决。中科院2月份那个被热炒的"斜板爆震试验",本质上还是在验证能不能用航空煤油当燃料——这相当于刚学会自行车,就嚷嚷着要造磁悬浮列车。
更现实的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进度同样慢得揪心。美国GE和普惠两大巨头折腾了十几年,XA102/103两个项目至今还在图纸阶段。按这个节奏,2040年前能装机都算烧高香。
六代机动力真相:稳字当头才是王道
看着网上各种"六代机动力革命"的狂欢,突然想起歼-20总师杨伟那句名言:"武器装备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从中美已披露的六代机方案来看,动力选择出奇一致:
坚持涡扇老路:美国NGAD继续用F135改进型,中国新平台大概率是涡扇-15魔改版
拒绝激进方案:组合动力、爆震引擎等概念全部出局
专注性能平衡:亚/超音速机动、隐身、航程必须兼得
这种选择背后是血淋淋的教训:美国当年在SR-71上玩组合动力,结果维护成本高到每飞行小时烧掉18万美元;俄罗斯米格-31死磕高空高速,现代空战根本找不到用武之地。历史反复证明,航空动力容不得半点浪漫主义。
警惕军事民粹化陷阱
这次谣言风波暴露出更深层问题:部分军迷陷入"装备崇拜症",把国家科技进步幻想成网络爽文。看见三发战机就高潮,听说新发动机就颅内高潮,完全不顾基本科学常识。
这种心态极其危险:既容易被境外势力带节奏,又会助长国内浮躁风气。要知道真正的军工研发,是几代人默默无闻的坚持。就像歼-20从首飞到量产用了11年,福建舰电磁弹射攻关了15年,哪有那么多"黑科技爆发"?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相信国家的同时更要相信科学规律。与其被PS照片和AI视频牵着鼻子走,不如多看看《航空学报》、《推进技术》这些专业期刊。军事科普任重道远,咱们既要激情澎湃,更要冷静清醒。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分析,仅代表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时事热点我来评#
来源:料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