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诗人木心这首《借我》,从主题上看,是对自我始终统一的深刻认识,保持自我的纯真,不因外界而改变。这是理想主义的表达,诗人之所以用“借”贯穿全诗,或许知道一切不过是奢望罢了。生命的进程是和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多时候都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连木心这样的人都要借,
与好诗,不期而遇!
格命草评诗第696首
借我
文/木心
借我一个暮年,
借我碎片,
借我瞻前与顾后,
借我执拗如少年。
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
借我变如不曾改变。
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
借我可预知的脸。
借我悲怆的磊落,
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
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
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诗人木心这首《借我》,从主题上看,是对自我始终统一的深刻认识,保持自我的纯真,不因外界而改变。这是理想主义的表达,诗人之所以用“借”贯穿全诗,或许知道一切不过是奢望罢了。生命的进程是和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很多时候都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连木心这样的人都要借,更何况芸芸众生。因此,从个人角度来看,诗歌的立意是高远的,诗人渴望自我的完善,这种追求可能也是痛苦的,因为最后这句“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世事总是难料,不如人意,任何人都逃不过自然的法则。所以,“借我”,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心理补偿,是精神的乌托邦式的宣泄。下面,逐句分析下这首诗。
全诗包括诗题,一共借了14次,先看第一句“借我一个暮年”,这是对生命长度的索求,或许,从童年到暮年,人生的整个生命体验才算完整,诗人只是渴望一个暮年,而不是追求长生,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再看“借我碎片”,碎片与完整是相对的,人生就是由一个个碎片组合起来的,也许,诗人在追求更多的人生体验,在碎片中体验成长,从碎片中提取人生最有价值的部分。接着是“借我瞻前与顾后”,这表现的是谨慎的人生态度,人在世上,常常如履薄冰,瞻前顾后才能更好的保全自我,少遭池鱼之祸。再是“借我执拗如少年”,这是诗人对少年秉性的向往,深知再无年少,但是依然想保有少年的心性和刚烈,这是激情和执着的体现。
接着看这两句“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借我变如不曾改变”,从根本上来看,诗人是想始终保持初心的,追求品性的高度统一。这里写后天与先天的关系,就是从一而终的体现。变如不曾改变,说明变是悄悄的,无法察觉的自然,变了,感觉上是不变的,这就是一种生命的境界。
再是这两句“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借我可预知的脸”,诗人不完全抛弃世故,只需要一种素淡的感觉,不陷入到名利纷争中,这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再说愚,诗人明白的愚就是大智若愚的体现,保持一颗谦逊之心,不锋芒毕露。而可预知的脸,仿佛在说人情世故的可控性,不使自己陷入慌乱之中。也许,层次再高的人,也逃不掉人情世故的袭扰,这就需要一些策略。这也是很多人所或缺的。
这两句“借我悲怆的磊落,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将磊落、鲁莽、庄严放在一起,是对性格缺陷的中和,人无完人,发现自我的某些性格缺陷,有意识地去弥补控制,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善的人,这也是一个美好的追求。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对自己有一定要求的人,必然不会得过且过。
接着是“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人们常说,有所为,有所不为,诗人最初与最终的不敢,体现的是不会因为各种变化,以前不敢的,现在敢了,这是自律的表现,有始有终的贯彻执行,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挑战。而不言而喻的不见,就是不用说就能心领神会的默契感觉,不见不用言明,这是对拒绝最智慧地表达。
最后写“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诗人在“借我”中,进入到幻境,而这句的书写仿佛一下惊醒梦中人。诗人需要秋天,而秋天已过。仿佛暗示着一切都不合时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形中有种悲凉的气息。
诗人从个体出发,反映的是人生的各种不完整或缺憾。借本质上对应的是需要,人生时常被求而不得烦恼着,这就是生命的考验之一。诗歌用铺排的方式展现一个个人生困境,虽然没有面面俱到,但是足够惊醒世人。这就是诗歌的意义所在,具有普世的功效。诗人最后的醒悟,禅意十足,给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意义非凡。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木心(1927年2月14日-2011年12月21日),出生于浙江乌镇东栅栏杆桥,原名孙璞,字玉山,又名孙仰中,中国当代画家、文学家、诗人,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素履之往》;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会吾中》;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画集《木心画集》;绘画作品《浦东月色》《纠缦卿云》《渔村》《舞蹈者》《晴风》《朝霞》《战争前夜》《歌剧》等。
格命草,自称诗者,读睡诗社创办人,《读睡诗选》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主编出版诗集《读睡诗选之春暖花开》《读睡诗选之草长莺飞》,目前选评经典诗歌,名人名诗600余首,《格命草诗评(一)(二)(三)(四)(五)(六)》已完成,诗评系列丛书正在持续创作中。
来源:格命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