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烽火映京西——中共宛平县组织在这里创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30 10:39 2

摘要:宛平县历史悠久,金元明清时期,与大兴县同为北京顺天府的附郭县。1928年设北平市后,宛平县改隶属河北省,县城迁至卢沟桥旁的拱极城,即后世所称的宛平城。早在1926年,中共党组织便在宛平县六区设立门头沟特别支部,专注于研究和组织工人运动,为后续党组织在宛平的发展

宛平县历史悠久,金元明清时期,与大兴县同为北京顺天府的附郭县。1928年设北平市后,宛平县改隶属河北省,县城迁至卢沟桥旁的拱极城,即后世所称的宛平城。早在1926年,中共党组织便在宛平县六区设立门头沟特别支部,专注于研究和组织工人运动,为后续党组织在宛平的发展构筑了早期根基。中共宛平县组织的创建,是在革命浪潮与白色恐怖交织的历史背景下,经历了从思想萌芽到组织壮大,再到遭受挫折后顽强重生的艰辛历程。

革命火种的播撒与奠基

大革命失败后,宛平县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国民党反动派大肆追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但中共组织在艰难形势下并未退缩,坚持开展活动。1928年3月,《顺直省委第二期工作计划》明确提出发展北京西郊农运、扩大党组织的目标,宛平西部成为重要的革命活动区域。当时,宛平西部虽已有地下党的零星活动,但力量薄弱,且在大革命失败后遭受重创。1931年春,河北省委保署特委派贾汇川以教员身份抵达宛平八区下清水高小。他利用学校学生年龄偏大、接受力强且招生面广的特点,向学生们介绍诸多进步书籍,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超人》《转变后的鲁迅》等,用革命进步思想启发学生,并通过学生影响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1931年8月,贾汇川将进步学生召集起来,成立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他们以“桃园结义”的形式进行庄严宣誓,誓言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并严守革命纪律和组织秘密。当时,参加反帝大同盟的有韩晓升、吕光明、杜春金等多人。

反帝大同盟主要活动地——下清水高小旧址

九一八事变后,下清水高小师生在反帝大同盟的带领下,积极投身抗日救国宣传,揭露国民党当局的不作为。这些活动引起了反动势力的注意,特别是贾汇川,受到了敌人的监视。鉴于上述情况,上级党组织指示“同盟”设法将贾汇川转移至异地教学,以便进行党的地下活动。经过研究,决定通过“同盟”成员崔兆春与其父、共产党员崔显芳联系。不久,崔显芳到下清水高小,聘请贾汇川到青白口高小教学,从此贾汇川与地方党组织建立了联系,为后续的革命活动创造了条件。1932年,贾汇川到七区任教不久,上级党组织又派人前往下清水高小接替贾汇川,继续党的地下工作,发展反帝大同盟组织。1933年,反帝大同盟部分成员毕业离校。他们当中有的当上了小学教师,如宋恩庆、韩晓升等,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利用教学揭露法西斯罪行,宣传苏联的社会主义成就和共产党能够救中国的道理。1934年,党又派王坤载(王崇厚,共产党员)以教员身份到下清水高小进行活动。他除继续培养在校学生外,还利用各种形式、方法和渠道,联系已毕业离校的反帝大同盟成员,从思想上继续引导帮助,使他们积极参加到斗争中去。1936年,王坤载同其弟王崇实(共产党员)第二次来到下清水高小,经过认真考察和研究,发展了杜春永、史广通、史孟月加入反帝大同盟。同时,积极开展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批驳“亡国论”“投降论”,在校内引起很大反响。到1937年七七事变时,“大同盟”已发展到20多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这些人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民族解放战争的中坚力量。

在宛平八区成立的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虽然不是党的正式组织,但它的成立是党在宛平八区活动的重要成果。它的成立为党在宛平西部建立党组织奠定了思想、组织和群众基础,是党在宛平西部建立和发展组织的重要条件之一。

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贾汇川、崔显芳在青白口高小教学期间,通过传播革命书刊,培养了赵曼卿、张又新等一批进步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共青团北平市委派陈非在青白口、田庄一带发展团员,这些团员后来大多转为中共党员。为避免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捕,崔显芳等人研究后,又将青白口高小迁至宛平七区的偏僻山村——田庄。此时,贾汇川因工作需要调离。随后,北平市委派马健民、刘云志、李育民先后到田庄高小任教,继续进行党的活动,并在田庄及四周的村子发展了一批党员。

随着党员数量的增加,根据斗争的需要,崔显芳、马健民等再三斟酌,觉得是时候在田庄建立党的组织了。在他们的组织下,于1932年9月成立了宛平西部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田庄高小党支部。明确了党内分工:书记张又新、副书记高奉明、组织委员高连勇、宣传委员李育民,标志着宛平党组织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1932年秋季,中共宛平临时县委建立,隶属北平市委西郊区委,赵曼卿任临时县委书记。临时县委成立后,积极组织活动,为广泛发动农民向封建统治势力开战,组织了一次“提灯会”。此次活动以田庄高小60多名学生为骨干,联合农民,参与者达百余人。他们手举火把,在田庄村及周边村庄游行,所到之处传单飞舞、标语上墙,高呼“反对内战”“一致抗日”“反对屠杀”“反贪官污吏”“反苛捐杂税”等口号,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却也触怒了反动政府。1933年春,中共宛平临时县委决定正式成立中共宛平县委,县委书记仍为赵曼卿,组织委员师永林,宣传委员张又新,此时魏国元任共青团书记(7月转为中共党员)。在县委的领导下,党的工作不断深入,陆续在雁翅、淤泥坑、马家套、沿河城等村建立党支部,党员数量增至40余名,共青团员15人,党组织的影响日益扩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也逐步提高。

逆境中的坚持与壮大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党组织的活动引起了国民党顽固分子的仇视。1933年,田庄高小被反动政府派来的流氓打手破坏,大批党员被迫分散到山村,以各种职业为掩护继续开展党的活动。有的党员成为行商小贩,走街串巷联系群众;有的任职小学教员,通过教学育人组织群众;还有的经营书馆,沟通城内城外党组织的联系。此时,县委机关迁至青白口,崔显芳、魏国元、高连勇等以“一元春”药铺为掩护继续开展工作。1933年春,中共宛平县委根据中央决议精神,结合本地区实际,决定在沿河城建立枪支修械所。同年6月,在此基础上组成了地下武装游击队,共13人。这支游击队活跃在宛平七、八区,以打击罪大恶极的地主、欺压百姓的地头蛇和国民党顽固势力为目标,在活动中积极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但反动当局对游击队的活动极为仇视,为保存革命力量,1933年12月,宛平县委决定暂时停止武装游击队活动,收藏枪支,分散人员,停办修械所。1934年夏,宛平县国民党政府调动警备团,对中共宛平县委进行围剿,县委遭到严重破坏,崔显芳、赵曼卿、魏国元等先后被捕,党组织活动被迫停止。1935年,宛平西部山区党组织的创建人崔显芳在被敌人折磨得奄奄一息后,经党组织和社会各方营救,保外就医,但出狱仅12天便不幸逝世。

一元春药铺

为了进一步开展武装斗争,1936年7月,被国民党反动派判刑两年半的魏国元经多方营救提前出狱。获释后,他通过在新亚通讯社工作的杨文波的关系,住在北平城内的国民党大兴县党部,以此为掩护寻找北平地下党组织。不久,地下党员王恒(王世安)、刘杰(张毅之)、胡敬一与魏国元取得联系,并恢复了他的党组织关系。同年10月,上级党组织委派孙德香(孙汉卿)、王恒告知魏国元,宛平七区一带的地下党组织归其统一领导,并指示他回乡恢复组织,成立武装,准备开展游击战争。魏国元积极行动,与先期回到宛平七区的赵曼卿、师永林取得联系,审慎地发展了一批小学教员加入党组织。当时,国民革命军第29军在南苑开办军事训练团并登报招生,魏国元等认为这是培养指战员的好机会,便派赵曼卿、魏国臣、贾兰波等10名青年前去应招,并通过党在29军的秘密关系使他们全部被录取,还成立了以赵曼卿为组长的3人地工小组。1937年春末,魏国元遵照党的指示回到家乡青白口村,积极恢复和发展党组织,为抗战时期党组织在农村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共宛平县委书记魏国元发动党员和进步群众搜集枪支弹药,并调回之前派往29军学生集训队的中共党员魏国臣等10余人,于9月成立了平西地区中共领导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平西人民武装总队”。他们积极宣传抗日,动员和组织群众,打击投降派,并与晋察冀军区取得联系。与此同时,中共东北特委书记苏梅受中共北方局派遣,传达了建立平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指示。随后,中共北平市委派刘杰等来到平西,与魏国元等一起成立了中共宛平中心县委。1938年,八路军主力部队挺进平西,协助地方建立起京郊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宛平县政府,以及党的地方组织——平西地方工作委员会,以斋堂为中心的平西抗日根据地逐步形成。中共宛平县组织以学校为据点,通过外围组织培养革命力量,在白色恐怖下始终坚持斗争,在历经艰难险阻后,不断发展壮大,为华北地区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储备了骨干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在北平西郊农村建立基层组织的重要实践,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