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七夕丨皎皎银汉,七夕鹊桥一线牵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14:34 3

摘要:8月29日(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和往年一样,在这个充满爱意的日子,自然少不了年轻恋人选择在这个有特殊意义的浪漫日子扎堆登记结婚、抢占“幸福号”。而要说与众不同,就是今年更加倡导文明、节俭、和谐的现代婚俗新风尚,抵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等

跨省爱情同见证,公益红娘搭鹊桥

8月29日(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和往年一样,在这个充满爱意的日子,自然少不了年轻恋人选择在这个有特殊意义的浪漫日子扎堆登记结婚、抢占“幸福号”。而要说与众不同,就是今年更加倡导文明、节俭、和谐的现代婚俗新风尚,抵制高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等陈规陋习。

跨省姻缘,共同见证

“这样有意义的仪式让我们的爱情更多了一些见证和祝福,也更增添了一份仪式感。而且,仪式倡导移风易俗,提倡婚事新办、简办,简约不减爱!”8月28日,准新郎宫一鸿对于七夕节当天举行的集体颁证仪式充满了期待。

阳谷县与河南省台前县、范县地域相邻、人缘相亲,人员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跨省通婚现象普遍。为深化移风易俗协作,打破省域界限,搭建鲁豫毗邻地区常态化移风易俗工作沟通协作平台,共同倡导文明、节俭、和谐的现代婚俗新风,抵制陈规陋习,三地商议决定,七夕节当天为跨省通婚新人举办一场“两河之约·山河相会——鲁豫毗邻地区跨省婚姻集体颁证仪式”。

经过前期征集,很快有9对新人报名参与。他们在阳谷、台前或范县依法登记结婚,且夫妻一方户籍为阳谷,另一方户籍为台前或范县。主办方透露,届时在颁证现场新人们除了宣读结婚誓词,还将签署《文明婚俗承诺书》,并分享跨越省界的爱情故事。

“通过这次仪式,增强新人对‘鲁豫一家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深化两省群众情感交流与社会融合,并积极示范引领毗邻地区群众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阳谷县民政局副局长刘敬磊表示,今后将持续推进婚俗改革试点,开展集体颁证、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婚俗巡讲课堂等活动。

银发老人的专属浪漫

不是老年人不懂浪漫,而是他们更习惯于用默默付出表达爱意。

8月27日,在聊城市茌平区社区大学,举行了一场“携手相濡以沫 幸福岁月长留”七夕主题活动,11对银发夫妻身着传统婚服,在古乐声中重温爱情誓言,以简约温馨的中式婚礼表达相守半生的浪漫。现场没有彩礼,也没有钻戒,却让老人们弥补了多年的遗憾。

同样温馨的一幕还发生在茌平区贾寨镇堤头袁村。一大早,幸福食堂就聚集了村里的50对老年夫妻。他们集体乘车观赏婚俗墙画,品海二八宴。“我们积极倡导文明婚俗,传承优良家风,用真实的故事、朴实的表达、温暖的互动,让老年夫妻感受到‘被重视、被深爱’,用文明见证幸福,让‘相守’成为最动人的节日注脚。”茌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子洋说。

公益红娘牵线687对有缘人

8月21日,高唐县街头,一支由20多辆电动自行车组成的婚车队伍“赚足”了路人的目光,一路也收到不少行人的祝福。

“婚礼不请主持人,不搞大排场,喜庆味不减反增,我们十分支持!”新娘相悦的父亲相东明说。

“低碳迎亲”“旅游结婚”“‘三金’变成家庭创业基金”……据高唐县“公益红娘”工作室负责人郭玲玲介绍,近年来,高唐县以“公益红娘”为抓手,不断拓展“公益红娘+宣传引导+文明迎亲”婚恋服务模式。目前,687对有缘人在“公益红娘”的牵线下喜结连理。

“推进婚俗改革,破除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等陈规陋习,要帮助群众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切不可让传递幸福的婚礼‘变了味’。近年来,高唐县在创新方式方法、完善配套平台、加强宣传引导等多重作用下,‘为爱减负,为幸福加码’正从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高唐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芮介绍,高唐县逐步拓展全域式多阵地服务网络,遴选了一批兼备文化特色的花店、咖啡厅、茶舍、休闲书吧等作为公益相亲点,为青年人相亲交友提供平台和空间。同时,为引导更多年轻群体婚事新办、简办,在清平森林公园、三十里锦鲤小镇等景区设立婚事新办点,并通过集体颁证仪式、集体婚礼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年树立健康的婚姻观、消费观和价值观。

8月25日10点,青州亚泰花卉温室里,工人们正忙着将一株株蝴蝶兰小心装箱。黄中带粉的“皮卡丘”娇俏可人,黑中泛紫的“黑牡丹”神秘高贵,白中含粉的“阿玛”纯净典雅。“这批组盆造型的‘比翼双飞’最受欢迎,订单已经排到三天后。”亚泰花卉办公室工作人员李少凯说,“从云南到黑龙江,我们的花都能在七夕当天及时送到全国情侣手中。”

七夕佳节,鲜花成为传递爱意的首选。在青州,鲜花早已不再是季节性的时令商品,而是年交易额达150亿元的支柱产业。作为全国最大的盆花生产交易中心,青州花卉产业品牌价值达340亿元,全国每两盆国产盆栽花卉中就有一盆产自这里。“从‘提着篮子赶大集’到‘坐在家里发全球’,我们用了40年时间实现了这一转变。”青州市花卉协会会长王新国说。

走进黄楼街道,连片的智能温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锦绣兰业的组培室内,总经理郭子薇正在观察新培育的蝴蝶兰苗株。“这是第八代改良品种,花期比常规品种延长了30天。”她培育的“锦绣2305”“龙兰”“禹城王子”等蝴蝶兰新品种不仅在国内市场热销,还远销海外。

“我们把实验室建在大棚里,这是青州花卉的核心竞争力。”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晓晴介绍。目前,青州1233万平方米的智能温室中有70%配备了智慧物联网系统;年产1.2亿株花卉种苗,优品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15个自主研发的兰花新品种和200多个多肉品种,确立了“青州标准”的行业标杆地位。

“去年我们出口570万株花卉,今年目标是突破800万株。”青州市花卉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园区服务科工作人员董雪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介绍。

今年4月,青州成功举办首届热带植物展览会。5000平方米的展区内设有50个精品展位、140个标准展位和1000平方米的花境大赛景观区,吸引了来自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家国际展商,以及100余家国内展商参与。“我们要把青州打造成热带植物种植、技术交流和贸易的国际平台。”王新国说。

下午3点,山东花之漫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直播间里,电商主播刘成纪正在介绍一盆蝴蝶兰的品种特性和养护要点:“我们主打蝴蝶兰销售,还推出买花赠盆、赠肥料等促销活动。”在他身旁,邮政快递员正忙着扫码揽件。目前,青州85%的花商都已开展电商业务,1万多名从业人员推动“快递+花卉”业务,年交易额突破45亿元,其中邮政负责的项目还入选了全国服务农业金牌案例。

8月28日7时,青岛市即墨区大信街道向阳新村的面点工坊里蒸汽氤氲。金黄色的南瓜泥倒入面粉中,老师傅双手反复揉压,面团逐渐变得光滑柔软。一旁排列着数十个木质“榼子”,福字纹、鱼形、寿桃、元宝……这些传承两百多年的民间木雕模具,静待又一次与食物的完美结合。

“咯噔”一声,面团被按压进模具,反手一磕,一只栩栩如生的“面鱼”应声落案。这清脆的声音,唤起了胶东七夕最独特的味觉记忆。

据《胶东民俗》记载,清代以来,当地农历七月初七就有用“榼子”制作巧果的习俗。小巧的“串花”仅拇指大,烙熟后用红线穿成串,中间以麦秆间隔,挂在孩童颈间,既是玩具也是零食。大的“花儿”则作为节日主食。

“七月七,巧娘娘下凡织彩衣;饽花甜,面塑成蝶绕七夕。”青岛市即墨区大信街道向阳新村党委副书记王晓娟哼唱着老歌谣,“老辈人说,吃了这口‘巧饽饽’,手更巧、心更暖。姑娘们这天都要比谁做的巧果最精美。”

在向阳新村的标准化生产车间里,传统正与现代发生奇妙碰撞。“除了传统的白糖、蜂蜜口味,我们开发了南瓜、紫薯、抹茶等新口味。”王晓娟拿起一个南瓜巧果介绍,“这是采用蒸熟的南瓜加牛奶、鸡蛋制作而成,无任何添加剂。”如今工坊每天生产上千斤巧果,油煎款香脆,蒸制款软糯,满足不同需求。

“过去主要是中老年人购买,现在年轻人成为消费主力。”王晓娟说,不少新人将巧果作为结婚伴手礼,企业开业也会订购“福禄寿喜”系列讨彩头。通过社区团购、朋友圈和抖音销售,这种传统面食正成为新晋“网红”。

2024年,向阳新村成立“青岛金谷臻禾农业有限公司”,打造“信大嫂”“谷道向阳”两个品牌。这些带着榼子花纹的巧果,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每年为村集体增收约20万元。”王晓娟透露,工坊还承接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亲手体验巧果制作,让非遗传承在实践中延续。

“七夕,愿爱如饽花,久藏不腻,常品常新。”“00后”青岛小嫚小赵在朋友圈晒出刚收到的巧果礼盒,她写道:“这是奶奶的味道,也是我们青岛人独有的浪漫。”从老人怀念的童年零嘴,到年轻人追捧的民俗美食,一块小小的巧果,正以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讲述着非遗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故事。

巧果子与生巧芽

8月28日,在荣成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书院,志愿者们精心制作巧果,送给当地环卫、园林工人。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等,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当银河横贯天际,牵牛星、织女星遥遥相望之时,这个承载着中国人情感记忆的佳节便如期而至。

在历代文人的诗文辞赋中,牛郎织女的凄美故事是吟咏不绝的永恒主题。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动人描写。

七夕节的主要习俗是乞巧,大江南北有祭拜织女求赐巧、用蜘蛛结网卜巧、生麦芽卜巧等节俗。过去,在荣成,七夕节有儿童生巧芽的风俗。据说在农历七月初一大清早,荣成一带孩童趁太阳尚未升起之时,取一只瓷盅,盛上一些细沙和麦粒,浇以清水,悉心照料。瓷盅中的麦粒很快就生根发芽,等至七夕之时,麦芽已长得葳蕤可观。届时,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麦苗从沙中拔出,检视其根须。按照这一带老人们的说法,根据麦苗根须的长势,就可以判断小孩子将来的巧拙。如果麦苗根须繁密,就表明小孩子心灵手巧。相反,如若麦苗根须稀少,或被水泡烂,就表明这孩子比较笨拙,要加倍辛劳才会有出息。

除乞巧活动外,七夕节还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如吃巧果、巧食、巧菜,各地不尽相同。如在临沂地区,时兴用当天夜里精心蓄好的露水煮面条。在胶东一带,是家家户户用面粉烙“巧果子”,花样繁多,美不胜收。到了江南地区,则又有吃江米条之俗,凡此等等,不一而足。

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节日,既承载着古人对星空的想象、对爱情的向往,又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七夕之夜,我们仰望星空,不仅是在重温一个美丽遥远的传说,更是在延续中国人特有的浪漫传统。

来源:酱子聊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