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草堂传诗心,亲子共赴约。8月23日-24日,一场亲子共学的诗歌盛宴,在成都杜甫草堂物馆启幕。从草堂书院到中国诗歌文化中心(观澜堂),30 组中小学生家庭循着诗的踪迹,走进“草堂一课”诗歌专题系列培训“给孩子们的八堂诗歌课——亲子共学营”,在老师们的引领下,叩响
草堂传诗心,亲子共赴约。8月23日-24日,一场亲子共学的诗歌盛宴,在成都杜甫草堂物馆启幕。从草堂书院到中国诗歌文化中心(观澜堂),30 组中小学生家庭循着诗的踪迹,走进“草堂一课”诗歌专题系列培训“给孩子们的八堂诗歌课——亲子共学营”,在老师们的引领下,叩响了千年诗歌的大门。
此次共学营,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草堂书院特聘教育专家王红领衔,携手成都文理学院教师蒋瑜,成都锦城学院教师冉昊月、靳丹,四位高校教师用八堂独具匠心的课程,为亲子家庭搭建起通往诗歌世界的桥梁。
8月23日上午,王红老师从《诗之初》讲起,探寻了诗歌的源头《诗经》,让孩子们和家长感受了诗歌最初的纯粹与情感。冉昊月老师主讲的《乐与诗》主题从歌曲《玉盘》导入,带领大家体会音乐与诗歌的碰撞。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与雨后的阳光,呼应着老师正赏析的《春夜喜雨》,为课堂增加了恰如其分的诗意。
8月23日下午,王红老师主讲的《遇见陶渊明》课堂,带领大家走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陶渊明;蒋瑜老师主讲的《走进大自然》,从庄子讲到王维、苏轼,启迪大家“在道阻且长的人生逆旅中要从容跋涉,用心体会沿途的风景,追寻的诗意,一直在路上。”
8月24日上午,王红老师带来《我们为什么爱李白》,让课堂达到了高潮。王红老师从一生都是谜、永远的旅人、至死是少年几个方面,让孩子们与家长一同沉醉于李白的自信浪漫、张扬个性,“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深藏着一个李白”;《唐与宋》的课堂上,冉昊月老师对比了唐宋诗,让唐诗的风神情韵与宋诗的筋骨思理在时光里交融。
8月24日下午,蒋瑜老师以《人工智能与诗》为题,从猜测AI作诗的有趣互动,到AI与人类作诗的对比,启迪大家AI没有人类情感,我们可以擅用AI工具,但不能为它所牵制。最后,王红老师在《终篇:从简单到饱满》中,对两天的学习进行了总结,对少年读者阅读古典诗歌给出了具体的建议。
课后,孩子们和家长共同完成了诗歌视频作业,将心中的诗意化作生动的影像。成都锦城学院靳丹老师逐一点评,每一句点评都饱含鼓励与期许,让孩子们的诗意创作更添信心。
课程的尾声,结业仪式温馨落幕。几位授课老师亲手将结业证书递到孩子们与家长手中,这不仅是对这段诗歌之旅的见证,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期许。这场为期两天的亲子诗歌盛宴,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正如王红老师说“读诗的终极目标是滋润情感、养成美感、安顿心灵”,此次两天的培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孩子们与家长围坐一堂,在诗的世界里共享亲子时光。有家长表示“这一次的诗歌亲子共学营,把远离课堂多年、繁忙的家长拉回课堂和孩子一起学习诗歌,真实体验了一回‘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心境!和孩子之间也多了一些共同话题,孩子自主阅读诗歌作品的意愿也增加了。”
这并非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首次为传承诗歌文化发力。继 “草堂读杜”“草堂读唐诗”后,“给孩子们的八堂诗歌课 —— 亲子共学营”以全新的课程与亲子共学模式,为青少年与家长打造了一处共同成长的诗意空间。它不仅让诗歌走出书本,走进家庭,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诗歌的种子。
夏末的草堂,诗意未散。这场亲子共赴的诗歌之约,不是结束,而是孩子们和家长诗歌旅程的开始。未来,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诗歌之旅,也将继续前行,等待更多人前来赴约。
供稿丨社会教育部
编辑丨雷 霞 郑 慧
校审丨陈 涛 向 昕
复审丨马 红 彭 燕
来源:智者聊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