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旗19逆天!600公里高拦核弹,超萨德4倍,美印直接傻眼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4 13:30 2

摘要:2025年3月,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港媒报道称,中国红旗-19反导系统成功完成了一项“创造历史的试验”——在距离地面600公里的外大气层高度拦截目标,这一射高不仅是美国“萨德”系统(150公里)的4倍。消息一出,美国智库直呼“难以置信”,五角大楼刚宣扬完“

2025年3月,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港媒报道称,中国红旗-19反导系统成功完成了一项“创造历史的试验”——在距离地面600公里的外大气层高度拦截目标,这一射高不仅是美国“萨德”系统(150公里)的4倍。消息一出,美国智库直呼“难以置信”,五角大楼刚宣扬完“导弹防御无敌论”,紧接着就被福建深山中的发射架实力“打脸”。

红旗-19导弹亮相珠海航展的时候,就被外界认为其具有防空防天一体化能力,是所有防空武器装备中能力最强,覆盖范围最大的一种武器装备。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红旗-19技术亮点。

红旗-19中段反导系统是我国首个具备中段反导拦截能力的防空系统,从2010年开始研制,历经十余年技术攻关于2023年宣布试验成功,2024年在珠海航展首次公开亮相,一经亮相,就让军迷沸腾。

大家都知道美国是用萨德系统和爱国者防空武器系统组成一个“两段三层”体系,如今我们的红旗-19和红旗-9B也构成了这么一个体系:导弹中段和末段的拦截,外太空、大气层高层、大气层低层拦截。

甚至现在的红旗-19的拦截高度还升级至了600公里,远超“萨德”系统的180公里射高,甚至接近美军“标准-3 Block 1B”的拦截高度。还可在弹道导弹的中段飞行阶段实施拦截,而传统反导系统(如“萨德”)仅能在末段(大气层内)发挥作用。这种能力使红旗-19能够拦截射程达7000-8000公里的准洲际导弹,甚至对低轨道卫星构成威胁。

原来我们的概念中,高超音速导弹是无法拦截的。因为高超音速导弹起步就是5倍的音速,在运行过程中还具备一定的机动变轨能力,拦截难度非常大。

而红旗-19可拦截末尾段速度达9-12马赫的高超音速导弹,甚至在大气层内对抗高超音速滑翔导弹目标,该技术领先全球,对,目前全球仅有中俄两国掌握。

但是红旗-19最核心优势是在于雷达系统和动能拦截技术。系统配备610A型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达4000公里,可同时追踪100个目标并引导6枚拦截弹,甚至能锁定隐身战机(如B-2、F-22)和临近空间飞行器。结合780目标指示雷达的中段修正能力,红旗-19自己就形成了“探测-跟踪-拦截”的全链条防御体系。

毫不夸张的说,红旗-19的部署直接冲击了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布局,我们都知道知道,美军近年大力发展“暗鹰”高超音速导弹和“IRCPS”系统,原被视为“无法拦截的杀手锏”。但红旗-19的试验表明,其覆盖范围可实现在中国本土拦截来自日本、菲律宾等地的中程导弹,令美军在亚太部署的“暗鹰”高超音速导弹及“IRCPS”系统威慑力大打折扣。

而对咱们的邻居印度来说,其“烈火”导弹威慑力也会锐减。《舰船知识》等专业军事杂志甚至认为,在拦截一千公里射程的弹道导弹时,红旗-19可能就已经进入了拦截发射车的最后阶段……而印度的“烈火-4”“烈火-5”弹道导弹的飞行高度仅有300-500公里,恰处于红旗-19的最佳拦截范围。

再看一下外媒对红旗-19的评价。美国《军事观察》称:承认中国在导弹领域领先,红旗-19的拦截范围是“萨德”的15倍,且具备两栖作战潜力。印度《欧亚时报》则表示:推测中国已通过陆基中段反导试验验证技术,拦截能力“超出外界预料”。

红旗-19的成功也“绝非偶然”,其背后是中国军工数十年积累的厚积薄发,也是“材料与动力革命”。

据军事专家分析,该弹体或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耐高温达千度以上;推进剂使用N-15B固体燃料,使拦截弹兼具轻量化与高推重比。还有,近乎垂直的冷发射技术,可减少对载具损耗,而“惯性+北斗+红外+雷达”的多模态制导,确保在极端环境下精准锁定目标。

中国高超音速拦截方面,我们就更具优势了,我们有多款现役高超音速导弹,更加方便我们来探索高超音速导弹的拦截策略。反观美国,由于没有高超音速弹,所以其萨德系统无法进行拦截高超音速武器的探索。相比之下,,红旗-19屡战屡胜战绩,足以证明其性能全面超越了萨德,成为世界最强的中段反导系统。

而港媒透露,红旗-19仅是开端,是中国高空末端反导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正研发红旗-26,目标直指洲际弹道导弹(ICBM)拦截。

红旗-19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拒止”,美国尽管加速研发“萨德-ER”计划,但尚未解决高超音速拦截难题,而中国已率先实现部署,一旦未来其与红旗-26组合,将彻底重塑亚太战略平衡。

正如美媒所言,“中国反导技术已站在全球之巅”,而这一优势不仅关乎国防,更成为外交博弈与技术影响力的关键筹码。未来,随着中国反导体系不断完善,“以盾制矛”的战略,或将重新定义21世纪的军事对抗逻辑。

来源:奇圆科普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