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动现场的舞台上,中国教科院丰台实验学校学生演绎的话剧《红岩》片段《交锋》,铿锵的台词与激昂的配乐交织,将观众带回烽火岁月。
原来思政课还可以这样上?
历史文物“开口说话”
科技展馆“传递精神”
打破课堂围墙
学生在“行万里路”中塑造价值观
……
近日,“2025年丰台区深化
新时代思政课改革交流研讨会”召开
会上发布数据:
丰台区“行走的思政课”路线升级为10条
累计发布11本《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手册》
年均覆盖师生10万余人次
往期资料
从“单向灌输”到“三维浸润”
活动现场的舞台上,中国教科院丰台实验学校学生演绎的话剧《红岩》片段《交锋》,铿锵的台词与激昂的配乐交织,将观众带回烽火岁月。
截至目前,丰台区“行走的思政课”已从9条路线扩展到10条主题实践“长廊”,从5大主题延展至7大育人维度,已初步形成覆盖全学段、贯通全链条的实践育人体系,全区累计发布11本实践手册,构建起覆盖大中小学的“点、线、面、体”系统联动的育人格局。
过去的思政课大多是教师“单向灌输”,而如今传统思政课堂的“痛点”,正在丰台区被转化为改革的起点。丰台区统筹红色资源、科技场馆、历史遗迹、文化地标等在地资源,通过“场景激活—任务驱动—反思内化—行动延伸”的实践路径,创新形成“行走+跨学科”的学习体系。
让育人链条“通”起来
当思政课打破40分钟的时空结界,教育便有了无限可能。
往期资料
活动现场,丰台区第五小学科丰分校6名学生现场讲述,通过化身“丰台文旅推介官”,串联起丽泽金融商务区古今发展脉络。东高地第三小学的学生曾凭借对中国航天博物馆的深度调研,将“最难讲”的科技史转化为“最精彩”的实践成果。
“以前学历史靠背诵,现在我们是历史的‘路演者’!”丰台区太平桥学校的学生们在表演完《卢沟晓月 烽火长歌》后感慨道。学校将戏剧融入思政教育,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挖掘历史细节,让思政课从“说教”变为“共情”。
手册将思政要素分解为“发现—探究—创造”三级目标:在莲花池公园辨识辽南京城水系,是地理与历史的跨界;在北京汽车博物馆设计未来交通方案,需调用工程与社会思维;而“城市路演者”则需要学生完成“抗战遗址讲解30分钟”“制作文化传播短视频”等任务。
往期资料
教育生态圈赋能成长
行走课堂的背后,是多方共建的“育人共同体”。
往期资料
从2021年首批发布
9条精华路线
到2024年新增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绿色发展路线
丰台区这条“教育动脉”不断延伸
往期资料
在此过程中,
“历史与现代交融”的
辽金城垣遗址博物馆
与丽泽金融商务区比邻
“科技与人文共生”的
中国航天博物馆
与东高地青少年科技馆联动
据统计,全区10万余名师生通过这张“地图”,在“行走”中触摸城市脉络,“一景一主题、一线一精神”的立体网络形成。
丰台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推动档案馆成为历史教育的实景课堂,科技园区化作创新思维的试验场,就连社区菜市场的物价调研也成了经济学启蒙的切口。
让历史说话,让土地育人
“行走的思政课”通过构建
“大课堂、大平台、大师资”
推进资源的融通、课程的
共建、场景的创新等
将社会大课堂作为
区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
以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
以区域为主体
以学校为主导、以资源为纽带
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来 源:丰台区融媒体中心
记 者:蒲长廷
编 辑:钱艺心
来源:北京丰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