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夜之间,天塌了。人们原本只是想着存点钱,哪怕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攒个学费、在家里藏点零钱防身。可谁会想到,攒了大半辈子的家底,竟会在清晨的阳光下突然不值一提?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也没走远。苏联解体前后的那些年,就是这样的一个冷笑话——可惜,有人哭出了声。
一夜之间,天塌了。人们原本只是想着存点钱,哪怕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攒个学费、在家里藏点零钱防身。可谁会想到,攒了大半辈子的家底,竟会在清晨的阳光下突然不值一提?这样的事情,发生过,也没走远。苏联解体前后的那些年,就是这样的一个冷笑话——可惜,有人哭出了声。
先别急着评判谁是谁非。要是你生在1991年的莫斯科、基辅、明斯克,满大街都是排队换美元的人,不排你心里头慌吗?再看满墙的标语“市场万能”,然后听着广播里的专家一本正经地安慰:别怕,市场会自我调节。有人信了,也有人偷偷咬牙,已经准备把储蓄表扯成碎片。
但话还得说回那批远道而来的“金融专家”们。他们西装比本地干部还合体,满嘴流利的英语夹杂几句生涩的俄语,把一群老资格的苏联官僚绕得团团转。他们说,要信市场,市场就是万能的医生,病了不用吃药,自个儿就能好。按他们的建议,苏联人把卢布和美元的兑换权彻底放开,地下市场也合法化了。你还记得之前卢布兑美元还是两块多?就这么几周,变成了一百换一。这种崩盘速度,把满街的老太太、司机、小卖部老板都看傻了眼。
说到底,钱的事儿谁能不操心?很多老百姓是头一回“碰见”通货膨胀——可不是图书馆里的教科书,而是亲眼看见邻居下半夜搬家,把家里剩下的卢布塞进枕头缝,怕明早变废纸。还有人干脆极端,把家里唯一的绒毯换成美刀,心里想着:只要明天银行还开门,家里急病总能看得起。
一位曾经在苏联国营工厂打了三十年螺丝的老工人见人就嘱咐:快去兑美元。可等钱真轮到他手里的时候,汇率早已是天方夜谭。家里的存折没用了,一夜蒸发,几十年的积蓄,说没就没。“一夜暴富”是谎言,“一夜返贫”才是真的。美联储在大洋彼岸印的钱没什么重量,但飘过来的时候,就是龙卷风。
如果你问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别看表面都是些穿西装谈笑风生的人,背后其实藏着许多难念的经。有人把这一切归咎于“犹太资本”,说他们动作快得像魔术师,用小小一笔钱卷走了数十年积攒的家产。传说里,苏联解体那阵子,只花了千万美元,美方资本就吃掉了数以万亿美元的国有资产。就好像彩票店老板把所有的彩票奖池通通装进自家口袋,让剩下的人对着空瓶子发呆。
但说到底,这种局面的发生,很大一部分也是苏联自身“自废武功”。明明还有最后的刹车没踩下去,却一味信了市场的“自愈力”,以为事情会自动好转。就像家里进了贼,还对自家的大门摆手说:“管什么钥匙?让风进来透气!”等到阳台上的窗子哗啦一下被掀了,你才发现,气早就泄光了。
你也许会好奇,那些在市场前沿哄抬、收割的人们,这会后悔吗?答案很简单——他们只是忙着数钱、同伙交换眼神罢了。等苏联金融体系轰然倒塌,一群新“寡头”横空出世。他们掌控着银行和能源——一页页合同是用急刹车的卢布兑回来的美元写成的。老百姓呢?越来越多的人连饭都吃不饱了。大街上涌现的“金发美元女孩”,不过是一种讽刺。
说难听点,这样的财富掠夺,很像是搬空祖屋时顺手把祖宗牌位也给抬走了。新旧卢布的兑换比例……唉,别提了。1000张旧票子换一张新票子,你觉得稀罕吗?资本市场里,最多的就是这种风风雨雨,只不过这次的暴风雨特别凶。新卢布设了个花哨的汇率,但底下的黑洞早就吞掉了所有家庭的积蓄。苏联积攒了七十年的家底,还没等后代伸手摸一摸,外面的“大股东们”早已分光吃净。几千万美元在华尔街转一圈,抵得上整个国家的身家性命。
时间往后拉一拉,故事并没终结。你可能觉得现在的大公司、跨国巨头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现实却是,三巨头——贝莱德、先锋、道富——连早餐桌上的麦片、出行的汽车芯片背后,都插着他们的旗。哪怕是亚洲龙头企业、我们熟悉的大牌互联网公司,层层股权下,其实也撂着三巨头的“底牌”。你听到的,可能只是新闻里的寥寥数字:十万亿美元、八万亿美元。但真刀真枪下,这些数字像海水一样无孔不入。
可能有人会说,外国钱带技术、带资金,是好事啊。可似乎每到关键时刻,这些“好事”也可以拽着闸,瞬间就能锁死企业的命脉。还记得2019年全球供应链危机吗?要台积电、三星上交供应链机密,不只是因为它们市场在美国,更因为控制它们的“金主”一句话就能翻盘。刚才吃过的巧克力、银行存款、甚至你手里的智能手机芯片,有一部分收益都会漂洋过海流进巨头的腰包。别小看这一点点利润——当你还觉得自己是消费者的时候,其实你早已成了账本的一行小字。
闲话一句,这三巨头看起来分头打仗,其实彼此间是盘根错节。先锋是贝莱德的股东,贝莱德是道富的朋友。你以为他们只投资海外?错了,咱们引以自豪的互联网龙头、汽车巨头里,都能扒拉出他们的影子。还记得中华牙膏、徐福记这些老牌子吗?早些年就被外资吃得干干净净了——只不过那时互联网还不发达,舆论也没现在这么热闹,没多少人留意而已。
再回头看乌克兰,某种意义上就是“后苏联时代的缩影”。当年在苏联时期就暗中“操作”的资本,现在公开签合同、管资金,把乌克兰经济打包得利利索索。乌克兰想喘口气?得问问开发银行、海外基金愿不愿意松手。至于其他国家,日本、德国,甚至某些被认为防线很厚实的经济体,也都“悄悄把命根子递到了巨头手里”,只是不愿明说罢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是不是只能在这种大潮里束手就擒?有的人说,资本的本性是逐利,不分国界;也有人说,当美联储随心所欲印钞票、犹太金融巨头们用绿纸收割实业的时候,靠“留个心眼”已经不够了。任正非还幽默地比喻:拿废纸买企业,这不是做梦是什么?
只不过,梦醒时分的感觉,有点酸。苏联教训还清晰在前,乌克兰痛苦还在继续。至于我们,只有一个问题始终在心里——什么该被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什么可以假手于人?有朝一日,排队换美元、急着用小推车拉钱的故事,会不会出现在你的楼下?很多人都说不会,可当年在莫斯科和基辅挤在银行门口的老百姓,也曾这么想过。
来源:滩涂赶海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