舔蛤蟆会变嗨??!盘点一下热门致幻生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4 12:06 2

摘要:大千世界,无奇不有。2022年万圣节当晚,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其脸书账号上发布了一条关于科罗拉多河蟾蜍(Incilius alvarius)的博文,文末警告游客,不要去舔这种有毒的蟾蜍!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真正的勇士,那么第一个敢于去舔癞蛤蟆的人呢?

蛤蟆???为啥啊?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2022年万圣节当晚,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其脸书账号上发布了一条关于科罗拉多河蟾蜍Incilius alvarius)的博文,文末警告游客,不要去舔这种有毒的蟾蜍!

英语不好的可以直接略过

英语好的已经在翻译了

英语好且热心肠的会在评论区贴出翻译

这一则万圣节的黑色幽默,引来了许多媒体的关注——会不会有人已经试过了?

科罗拉多河蟾蜍属于中美蟾蜍属。这种美国体型最大的蟾蜍分布于墨西哥西北部至美国西南部,体长接近20厘米,体重可达900克。它主要生活在沙漠附近的水边,以昆虫、其他两栖爬行动物甚至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科罗拉多河蟾蜍:我已经长了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了。图源:Wikipedia

科罗拉多河蟾蜍的眼睛后方有一个硕大的耳后腺,像颗大蚕豆。和很多亲戚一样,科罗拉多河蟾蜍在受到刺激后,耳后腺也会分泌出乳白色浆液,其中含有如强心苷等多种毒素,足以毒死猫狗。

科罗拉多河蟾蜍的耳后腺

图源:Wikipedia

然而乳浆中还有两种奇特的化合物: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与5-羟基二甲基色胺,后者也被称为蟾蜍毒素,它们都是二甲基色胺(N,N-dimethyltryptamine,DMT)的衍生物。

对人而言,色胺是强烈的致幻剂,在国际社会与国内都属于被管制的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难怪会有人冒着中毒的风险,也要舔一舔蟾蜍,原来相当于变相吸毒??!

二甲基色胺与血清素和褪黑素结构类似,非常容易与血清素受体结合,让大脑各个区域高度活跃,类似打通了任督二脉,改变认知与对周围环境的感受,让人身处魔幻之中,眼前出现色彩斑斓的形状与奇形怪状的物体。

抱着科罗拉多河蟾蜍舔,并非瘾君子的最佳选择。虽然二甲基色胺进入人体后几秒钟到几分钟就能产生致幻作用,但效果时间很短,只能持续半小时。但是如果配合一种叫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MAOI)的药物使用,快感则能持续4-6个小时。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收集科罗拉多河蟾蜍的乳浆,将其晒干,再从中提纯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形成结晶,再加上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通过鼻腔吸食或者静脉注射。

提纯后的晶体价格不菲,某些社会名流就曾公开表示使用过这种毒品,比如拳王泰森声称吸食后自己看到了死亡,并且说死亡就像生存一样美丽。美国前总统拜登的儿子亨特拜登也曾使用5-甲氧基二甲基色胺来治疗毒瘾。不过对于买不起毒品的人,可能只能退而求其次,直接舔蟾蜍了。

不只这一种蛤蟆啊?

其实天然的致幻剂存在于许多动植物体内,甚至人体中也能微量合成。除了科罗拉多河蟾蜍,在澳大利亚泛滥成灾的蔗蟾蜍,也能分泌含二甲基色胺的乳浆。

当地的宠物狗舔了之后嗨到上瘾,还会反复去寻找蔗蟾蜍来继续舔。如果舔食的乳浆量太大,在获取二甲基色胺的同时也会摄入过多的强心苷毒素,导致一命呜呼,犹如人类吸食毒品过量而死亡。

图2:体重3公斤的蔗蟾蜍;图3:蔗蟾蜍的分泌物。图源:Queensland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Science;Brisbane Times

生活在亚马逊雨林中的双色叶泡蛙,其皮肤分泌物中富含多种阿片肽,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并使人心跳加快。所以印第安人会在Kambo仪式中将双色叶泡蛙的乳浆涂在身上,以增强狩猎队伍的体力,降低疼痛感,治疗蛇虫咬伤,或者驱逐厄运。

图1A双色叶泡蛙(Phyllomedusa bicolor),图1B用木片收集叶泡蛙分泌的乳浆,图1C乳浆涂在后背与耳朵上,图1D事后还要涂抹龙血树汁液作为消毒。图源:Thompson et al 2022_Toxicology Communications

吃海鱼也致幻?

许多海鱼体内也含有天然致幻剂,它们产生的效果类似于麦角酸二乙酰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LSD),持续时间远远超过二甲基色胺。

有一种叫叉牙鲷的小鱼,产自地中海,主要以海草为食。它们的致幻毒素集中在部分器官中,如大脑和脊髓,吃下后,视觉和听觉都会产生幻象,头晕目眩,手脚不利索,还伴有胸口发闷,如同有大石头压在胸口。症状会延续超过24小时。

叉牙鲷(Sarpa salpa

图源:Wikipedia

奇怪的是叉牙鲷并不是一年四季都会致幻,中毒仅发生在一年中的某个特定时期,所以有可能它体内的致幻化合物来自于某种特定季节生长的海草或者浮游植物。

除了植食性的鱼会致幻,个别杂食或者肉食性的鱼类体内也含有致幻剂,比如东南亚海域的珊瑚石斑鱼。

伪装到眼睛的珊瑚石斑鱼(Epinephelus corallicola

图源:Wikipedia

海绵海鞘凑热闹

海洋中不仅鱼可以致幻,一些其他类群的动物同样有合成致幻剂的能力,比如海绵、海鞘和珊瑚中的某些种。

可致幻的海绵Smenospongia aureaVerongula rigida

图源:Dan Schofield; Matt Muir

这些海洋动物都含有二甲基色胺或者N-甲基色胺(N-Methyltryptamine,NMT)或其衍生物。不过正常情况下,应该没有人会去尝试食用它们。

海鞘Eudistoma

图源:Wikipedia

死藤水被查获?

不仅动物,植物和真菌中能够致幻的种类更是数不胜数。最耳熟能详的、各种能看小人的蘑菇,蘑菇你们很熟了我就不说了。

植物中最有名的可能要算死藤水,是一种深棕色带苦味的饮料,流行于亚马逊热带雨林中的印第安部落,号称能“开启灵性的大门,会带你进入灵性世界,看到不同空间、不同维度的东西,接收灵界的信息”。说直白点就是产生幻象,分不清自己身处现实还是幻象之中。厦门警方就曾破获贩卖死藤水的案件。

看着平平无奇的死藤水

图源:Wikipedia

死藤水主要是由通灵藤的藤蔓加上几种植物的叶片共同熬制的一种饮料,最初是用于萨满的通灵仪式。死藤水含有大量致幻的二甲基色胺,来源于原料中的后三种植物叶片。而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通灵藤,作用则是提供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通灵藤(Banisteriopsis caapi)的藤蔓,死藤水的原料还包括:Diplopterys cabreranaPsychotria viridis、Mimosa tenuiflora。图源:Ray Wang

还记得前面讲的么,如果仅仅只有二甲基色胺,产生幻象的时间很短暂,但是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共同使用后,则致幻的威力大增。这也是为什么不同印第安部落之间的死藤水配方并不相同,因为提供二甲基色胺的植物种类可以因地取材,而通灵藤才是不变的主角。

死藤水起源于南美亚马逊,但在我国台湾也有种类似的相思汤,是由台湾相思的树皮与骆驼蓬的种子共同熬煮而成。其中相思树皮提供二甲基色胺与N-甲基色胺,而骆驼蓬种子含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所以相思汤与死藤水的致幻原理算是殊途同归。

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的植株(上)

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的种子(下)

图源:Wikipedia

其实使用致幻动植物自古有之,很多文化中古老的萨满和巫医都会使用,介绍这些致幻动植物,只是想展示大自然中存在众多能让人感官产生变化的化合物,而合成这些只是生物的生存手段。还是那句:动植物本身无罪,有罪的是将其滥用的人类。

回到开篇的科罗拉多河蟾蜍,后来美国国家公园的管理人员澄清称那条万圣节的博文只是一则小幽默,目的是提醒游客不要打搅公园里的任何野生动物,而且没有任何记录表明公园里的科罗拉多河蟾蜍被舔过。

然而这场闹剧也不禁让人思考,舔蟾蜍这样的荒诞事件是否真的发生?而在狂欢的背后,人们为追求刺激所突破的底线又在哪里?

来给藏狐玩偶换衣服啦 戳戳👇

撰文 | 吴耘珂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未末

来源:博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