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方最新公布的出席9·3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外宾名单中,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赫然在列,排位仅次于俄罗斯总统普京。全程无预警,中朝双方将这一“重磅登场”保密到最后一刻。
26国元首齐聚北京,金正恩名字紧随普京,超出了所有人预料。
中方最新公布的出席9·3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外宾名单中,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赫然在列,排位仅次于俄罗斯总统普京。全程无预警,中朝双方将这一“重磅登场”保密到最后一刻。
这不仅打破外界对中朝关系的判断,也释放出不同寻常的地缘政治信号——金正恩,他为何突然出现?为何排在普京之后?
【中方官宣朝鲜领导人出席9·3阅兵式】
这是最令人意外的地方。韩媒、俄媒、西方主流媒体,包括在北京的外交观察人士,全都没有提前捕捉到金正恩出席阅兵的信息。
这在如今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几乎不可思议。保密程度之高,可见一斑。
那问题来了,为何要如此保密?
综合分析,可能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临时决定,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金正恩原本并不在各国外交观察家的“可能出席名单”上,甚至连各国媒体文章都没有将其纳入分析,一直谈论的都是特朗普和李在明。而且,就在中方官宣前一天,韩国总统特使朴炳锡还在北京召开记者会,内容全无涉及朝鲜领导人,说明韩国内部也没有得到消息。从时间线看,金正恩的出席很可能是在极短时间内定下来的。
第二,韩国总统李在明拒绝出席后,中朝才定下这一安排。此前,中方曾通过多个外交渠道邀请李在明出席阅兵式,但李在明选择出访美国和日本,错过这一外交场合。按照金正恩对韩国的态度上,有可能有你不来,我就来的想法。金正恩不想朝韩代表同时同框的画面出现,尤其在当前半岛局势高度敏感的背景下,避免不必要的政治联想。
第三,与中方早有沟通,只是对外严格保密。从外交惯例看,朝鲜如此高规格的出行,不可能临时起意。很可能早在数周前就已完成安全、安保、礼仪等环节的沟通与安排。只是中朝双方出于对美日韩等国可能干预的担忧,采取了“最后一刻公布”的策略。
从各方面来看,第三种可能性较大。
中朝之间的外交节奏一直以“稳、准、密”为特点。这次的“压哨官宣”,更像是一次有计划、有节奏的外交行动,而非临时决定。
外交场合的排序,尤其是重大纪念活动中,绝非随意。9月3日的阅兵式,共有26位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应邀出席。
金正恩排在普京之后,位列第二。
排在他之后的,是东盟六国、南亚三国、中亚五国,以及来自欧洲和非洲的若干伙伴国家。这说明一个问题:这份名单不是按照字母、笔画、国家大小排的,而是有政治排序的含义。
普京排第一,毫无争议。金正恩排第二,意义重大。
(朝鲜领导人出席中国9.3阅兵,打破外界的传言)
这是一次对外展示中朝关系的直接动作。过去一年,外界一直在炒作“中朝渐行渐远”的说法,理由是:
部分活动参与情况:2024 年 7 月 27 日,朝鲜举行纪念 “朝鲜战争停战 71 周年” 的活动,中国代表缺席,这一事件引发了外媒的热议,被一些人视为中朝关系出现裂痕的信号。朝俄签署合作条约、朝鲜援俄部队问题上,不少西方媒体甚至认为朝鲜已“转向俄罗斯”。卫星信号转移事件:2024 年 6 月 29 日开始,朝鲜将其 “朝鲜中央电视台(KCTV)” 的卫星转播信号从中国的中星 12 号卫星转移到了俄罗斯的 “Express103” 通信卫星上。韩国统一部称这一行为体现了朝鲜对中俄两国亲疏关系的变化,是朝方加强和俄罗斯合作、疏远中国的信号。中朝高层互访模式变化:近年来,中朝高层互访虽然保持,但与过去相比,互访的频率和形式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给了外界一些想象空间,被部分人用来猜测中朝关系的走向。但金正恩的这次北京行,直接打破了这种判断。
中朝关系
中方外交部部长助理洪磊在回应外媒提问时指出:“中朝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历久弥坚。”由此可以说明,中朝关系从来都没有“渐行渐远”。
不仅如此,金正恩的这次出访也可能意味着朝鲜外交将出现结构性调整。
过去几年,金正恩虽然出访多国,但都是双边行程。而此次北京阅兵,是他自2011年执政以来首次以国家元首身份出席的多边外交活动。
这释放出一个信号:朝鲜可能将更多参与多边外交舞台,在中方主导的国际议程中寻找更大舞台。
这场阅兵式其实早早就给了韩国机会,但李在明并未接受,这与金正恩的出现,正好与这场“拒邀事件”构成反差。
【韩国当前在处理中美之间关系时,还在左右摇摆】
有意思的是,就在李在明访美期间与特朗普会面中,出现了几段有意思的谈话。
特朗普在会谈中提到“希望今年能再与金正恩见面”。李在明回应“可以一起去中国看看”,特朗普则半开玩笑说“我们可以坐一架飞机。”
表面看是调侃,但背后其实对当前外交格局有一定讽刺意味。
就在这边表态“想见金正恩”,那边金正恩却出现在北京,直接站上天安门观礼台,和普京并肩而立。
而且从朝鲜方面的表态来看,对这些言论并不买账。金与正表示,朝鲜不可逆转的拥核国地位及其能力,以及地缘政治环境都发生根本变化,承认这一事实应成为预测和思考今后一切的前提,如果美国不接受变化了的现实,执着于失败的过去,朝美会晤只能停留在美方的 “希望”。
金正恩出现在中国,选择的是中国的舞台,而不是“特朗普的邀约”。
这从外交层面看,是对美日韩“合纵策略”的一次明确回应。金正恩的出席,是一次强烈的外交姿态。
对美日,说明朝鲜不会退让。对韩国,说明中朝合作空间仍在,但主动权不在首尔。
这场阅兵式,不只是纪念二战胜利,更是追求和平的表态。
(26国元首将出席今年的9.3阅兵)
俄罗斯、朝鲜之外,出席的还有东盟六国:柬埔寨、越南、老挝、印尼、马来西亚、缅甸。
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南亚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以及来自欧洲的塞尔维亚、白俄罗斯等国家。
这份名单的地缘分布,几乎覆盖了美国“印太战略”所针对的全部区域。
美国近年来在亚太地区大力推动“印太战略”,试图构建一套以美国为主导、排除中国的地区安全结构。强化“五眼联盟”,推进“四边机制”,搞美英澳三边合作,拉拢日韩、菲律宾,把地区国家分成“阵营”,挑动对抗。
但从这次阅兵式的出席国家来看,大部分亚太、中亚、东南亚国家并没有被美国完全拉走。特别是老朋友老邻居,如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柬埔寨,依然在中国朋友圈的核心位置。金正恩的“高位登场”,更是对美国主导的“印太围堵网”一次有效反制。
来源:曾医生内科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