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似乎集体患上了一种“速度病”,生活仿佛开了倍速模式,不仅吃饭要快,通勤要快,晋升要快,连休息时看视频也常常很难慢下来,需要“倍速播放”。
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似乎集体患上了一种“速度病”,生活仿佛开了倍速模式,不仅吃饭要快,通勤要快,晋升要快,连休息时看视频也常常很难慢下来,需要“倍速播放”。
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阅读蔡澜的散文,便犹如在沙漠中发现一片绿洲。
他的笔下,没有励志口号,也没有成功学秘籍,有的只是对一碗云吞面的专注、对一块茶饼的珍视、对一次闲谈的享受。蔡澜说他花光了毕生的经历,就是在往一种不绑死自己、自在松弛的生活中走。
他的文章,总是闪烁着慢悠悠的轻松和快乐。从朋友间的久别重逢,到街角小馆的烟火气,他总能用文字把日子调成“宽松模式”。
关于朋友见面,他会说:
“真正想见的人,随时通知,我都在的,我都不忙的”,但“如果你是一个因为我等上五分钟的人,那你今天的运气不好。”
关于失去和遗憾,他会宽慰道:
“失去一个,也许换回更好的,不是悲哀的终结,是欢乐的开始。”
蔡澜先生的这份乐观和松弛,恰恰构成了生活最珍贵的质地。而他本人的生活轨迹则是对“慢生活”的又一最佳诠释。
1963年,22岁的蔡澜放弃继承家族经营的粮油生意,转而学习电影制作,并参与了黑泽明《影武者》的幕后工作,而后在编剧事业如日中天之时转向美食专栏作家,将寻常的市井小吃升华为生活智慧的载体。
他拒绝被时间绑架,而是选择在缓慢的节奏中沉淀自我,他用半世纪不变的从容步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脱离既定人生轨道、肆意驰骋旷野的自在人生。这种清晰的生活分野,让他在电影圈的浮华与文学的静好间找到了平衡点。当同时代的文化人或在商业大潮中迷失自我,或在创作压力下身心俱疲时,蔡澜却始终保持着令人艳羡的从容节奏。
他像一位悠然漫步的行者,不疾不徐地品味着生活的每一寸光阴。无论是美食、美酒、旅行,还是读书、写字、交友,他总能以最自在的方式去享受,而非功利性地追逐结果。这种松弛感并非懒散,而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生活不必时刻紧绷,适时的“宽松”才能让心灵真正舒展。
在《歇会儿》这本书中,蔡澜写道:“不怕老,是人生的第一课。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快乐,是第二课。”
蔡澜的生活态度逐渐成为无数人向往的人生,鲁豫曾在采访中说到:“我这一生,如果想羡慕谁的话,我决定羡慕蔡澜。”
他常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吃吃喝喝。”这句话看似戏谑,实则蕴含智慧——真正的快乐往往藏匿于最平凡的日常里。一碗热汤、一杯好茶、一本闲书,甚至是一次漫无目的的闲逛,都能成为突破烦扰的出口。
即便面对困境,蔡澜也总能以幽默化解,用豁达的心态看待人生的起伏。这种乐观不是盲目的逃避,而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让人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安定的力量。他的松弛感,是主动选择的生活艺术,对自身生活方式的笃定。
无论是花几个小时炖一锅汤,还是用一整个下午写一幅字,他都在用行动证明:我的快乐不需要参照他人,我的节奏不必迎合标准。这种反比较的生活态度,或许才是对抗内卷文化的根本之道。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蔡澜的智慧恰似一帖清醒剂:我们不必活成永动机。该冲刺时全力奔跑,该漫步时尽情驻足。
将蔡澜的松弛美学引入当代生活,不需要也不应该是对其生活方式的简单模仿——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美食家、旅行家。关键在于学习他对待时间的态度,培养“慢下来”的能力。毕竟,生命的质感从不取决于转数,而在于我们能否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上,依然握紧属于自己的那杯温茶。
当我们在职场中疲于奔命,在社交媒体的比较中焦虑不安时,不妨翻开蔡澜的散文,让那些关于美食、旅行、闲谈的文字,提醒我们生活本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在高速旋转的世界中,依然保有慢下来的勇气与智慧。
毕竟我们有的是时间,可以慢慢慢慢过生活!
来源:多元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