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狮子,驮着历史、驮着记忆、驮着惊涛、驮着风雨……”近日,记者刚走进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大门,一阵激昂的朗诵声便扑面而来。一场名为“歌壮山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诗歌朗诵会正在举行。馆长吴先斌正戴着标志性的红色五角星帽,和观
吴先斌
□ 新华传媒智库记者 朱 姝
“石狮子,驮着历史、驮着记忆、驮着惊涛、驮着风雨……”近日,记者刚走进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大门,一阵激昂的朗诵声便扑面而来。一场名为“歌壮山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诗歌朗诵会正在举行。馆长吴先斌正戴着标志性的红色五角星帽,和观众一起认真聆听。这位被外界称为“最执着的人”,在19年的时间里,始终如一地守护着心中的信念。
6700余件珍贵藏品
民间力量重现抗战长河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成立于2006年,是江苏省首座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民间专题博物馆。馆内各种藏品涵盖抗日战争全阶段,包括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照片、实物,各种抗战徽章,以及终生致力于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华裔女作家、历史学家张纯如采访幸存者的影像资料和书籍等,共计6700余件,其中抗战孤本善本有2000余份。日前在北京举办的“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上,有5件展品来自该馆。
谈及创办博物馆初衷时,吴先斌将时间拉回上世纪70年代,彼时尚在小学的他,常听外公悲愤地讲述侵华日军在秦淮河边杀害中国同胞的惨痛往事,这些故事在他幼小心里刻下深刻印记。1983年冬,在南京大学电教室工作的他,偶然接触到一盘内部录影带——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在抗战时期拍摄的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影像。
后来,辞职办厂的他接触的抗战史料日益增多,逐渐萌生一个念头:“对抗战时期的民族记忆而言,仅有国家叙事是不够的,还需民间叙事。”2005年,吴先斌以收集的280余张照片,在南京举办“民间抗战图片收藏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次年,他个人出资300万元,在自有厂房中建成南京首座民间抗战博物馆,并免费开放。
馆内藏有一张侵华日军自行拍摄的南京仙鹤门大屠杀的照片。吴先斌介绍,该照片出自侵华日军攻打南京部队之一的伊东部队写真帖,是他几年前从一个东北收藏家处购得。为获取这套资料,他曾乘坐10小时火车,花费5万元反复沟通。“5万元在当时并非小数目,但历史证据的价值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吴先斌认为这一切很值。
南京大屠杀档案
首次完整入藏日本高校
博物馆内一角,几排书架分门别类陈列着有关抗日战争的书籍和资料。这些资料均由吴先斌悉心整理,其中抗战故事系列有40本之多。吴先斌坦言,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能仅靠博物馆收藏,民众自觉参与历史维护也非常重要。
“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抗战老兵资料展”是馆内三楼的常设展陈,也是观众驻足时间最长的地方。该展最震撼之处,是被吴先斌称作“镇馆之宝”的800余位抗战老兵留下的鲜红手印。自建馆以来,采访与慰问抗战老兵便是该馆的重要工作。2012年,该馆与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合作采访南京地区新四军老兵275位。2016年起,又与南京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研究中心合作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调查采访》,组建摄制组在全国走访抗战老兵,累计采集录制1700多位抗战老兵口述历史影像。“这项工作就是与时间赛跑,有时候发现老兵表述模糊,再联系核实时,家属告知老人已离世。”吴先斌感慨,口述史于民族是历史的显微镜,于家庭是亲情的传承,值得代代守护。前不久,有曾接受口述史采访的老兵后代还找到他,希望能得到当年采访视频和手印留作珍藏。
“红色基因需要传承也需要弘扬,‘走出去’是重要的渠道。”吴先斌说,今年7月,他受南京出版社委托,向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物馆捐赠了20册《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这是该档案首次完整入藏日本高校,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与国际和平教育迈入新阶段。活动上,他发表和平演讲,并邀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的外孙女进行现场宣讲,同时展出90张侵华日军暴行照片,引起观众强烈反响。
“圈粉”新时代青年群体
守护记忆的磅礴伟力
新时代,如何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及红色文化培育新时代青年,更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吴先斌表示,关键是要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首先,拓展思政教育外延,激活红色文化“生命力”。“必须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边界,构建‘大思政’教育格局。”吴先斌认为,要通过馆校共建、企校联动等方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互联网时代信息网络发达,应充分利用更多传播渠道,让青年群体来感受思政教育魅力,建立“实践—理论—提升”的教育模式,完成思政教育的闭环。“这方面我们仍在探索,比如每年慰问抗战老兵活动,都会带着青年志愿者参与。”
其次,江苏红色主题场馆数量众多,需增强开放性,凝聚“年轻力”。“要多种形式吸纳各种资源,尤其要‘圈粉’新时代青年。”吴先斌说。红色文化在新时代青年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红色场馆要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更好适应青年成长需求。其中,红色文化场馆承担着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任。“要用年轻一代听得懂、能共鸣的方式传递给后来者,让更多青年走进红色场馆、参与场馆建设。”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内,时常见到大学生志愿者忙碌的身影。“志愿者小庞,今年暑假一直在馆内服务,她母亲年轻时也是馆里的志愿者。”吴先斌告诉记者,首位志愿讲解员陈刚已服务十余年,从青年到中年,他在讲解的同时,将日常动态、讲解实践、观众互动等以日记形式整理成书。“这就是伟大抗战精神和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它像一粒种子,在不同年龄的心灵土壤中生根发芽,最终汇聚成守护历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磅礴力量。”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