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科普:曾经如此辉煌的港乐,如今为何衰落?

B站影视 2024-12-01 11:04 4

摘要:湖南卫视《声生不息》再度迎来全新一季,名为“《声生不息大湾区》”,一经播出,以谭咏麟、陈小春、容祖儿等众多港乐明星再度点燃了全国观众的回忆,让我们重新回到了港乐辉煌的上世纪90年代。而在网络上,此次港乐再度在《声生不息》的舞台上获得辉煌商业成就,再度引发了关于

湖南卫视《声生不息》再度迎来全新一季,名为“《声生不息大湾区》”,一经播出,以谭咏麟、陈小春、容祖儿等众多港乐明星再度点燃了全国观众的回忆,让我们重新回到了港乐辉煌的上世纪90年代。而在网络上,此次港乐再度在《声生不息》的舞台上获得辉煌商业成就,再度引发了关于港乐的强烈讨论:

而在2003年港乐最佳作词人黄霑,发布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歌曲的发展与兴衰》,明确表明了港乐走向了衰败。那么为什么常常看到港乐都是一群平均60岁往上的歌手?为什么港乐永远在唱上世纪90年代的歌?为什么曾经如此辉煌的港乐,如今会衰败至今?今天,我们就港乐为什么会走向衰败之路,为何依旧在缅怀过去做出具体的专业解析:

1:港乐衰败的本质是-商业逻辑无法满足21世纪的专业化需求:港乐资本将歌手明星化以花边、娱乐的大众化为主,音乐专业性次之的商业逻辑,慢慢被大众厌倦。而更为专业的周杰伦、王力宏、陶喆等人代表的华语音乐更具有音乐的专业性美感,彻底让华语音乐走向了品质化和专业化。这里的底层逻辑是:

人和市场的审美会因为教育的普及而快速提高,进入21世纪后民智开启,明星的商业噱头大大降低,人民开始更看重歌手的专业性差异化,而不是商业包装。最明显的例子是:Beyond与草蜢乐队的原创与翻唱对比。

导致港乐衰败的本质原因其实并不是港乐的歌手不行了,而是港乐资本的思维逐渐被淘汰。港乐兴盛的时期主要集中在80年代和90年代,这个时候的港乐红利是走向了偶像明星市场。比如说我们熟知的:四大天王,他们本质就是以歌手身份作为曝光度的支撑点,加上影视化为主,本质上他们并不是专业的歌手,而这种所有的演员都是歌手的明星化逻辑,恰恰是港乐的底层思维:

即,唱的好不好不是很重要,只要可以完成明星效应就可以成为歌手。这样做的好处是:商业化非常彻底,利润极高。坏处同样非常大,具体如下:港乐的歌手普遍不具备作词、作曲、编曲、乐器能力。这是港乐资本为了防止歌手掌握音乐的原创性、工业铺设和版权纠纷。我们要知道21世纪的时候,周杰伦已经可以一个人制作出专辑了,刘欢同样也完成了大内音乐的软件应用。

港乐却非常奇怪,还是处于一种由公司来主导音乐的方式,歌手个人几乎除了唱歌之外,没有第二个音乐技术的开拓。这是非常不正常的,因为唱功其实是音乐专业之中最小的那个艺术性表现,作词、作曲、编曲、配器、乐器都是比声乐的发展更为悠久的传统音乐大项,而这些音乐作曲专业的核心领域,却被港乐抛弃了,抑制了。

为什么?答案是:因为这些专业知识脱离了大众,无法引起大范围的流行,而当年港乐就是凭借可以轻易模仿歌手唱功的明星娱乐化思维走上了巅峰。而从21世纪开始,音乐走向了小众化和专业化。我们渴望在千篇一律的港乐后,看到更为具有进步性的音乐,恰恰——王菲、周杰伦的出现,让港乐彻底沦为了时代背景。

2:港乐衰败的第二点是:歌手沦为打工仔,不具备专业能力提升的生存空间,不具备成为作曲、作词、编曲的一体化歌手,歌手被公司压榨必须要投入商业活动,这导致歌手的专业能力在长达几十年代的工作之中无法跟上时代,专业性过弱。这是资本变相打压歌手成为作词、作曲、编曲一体化的专业音乐人。其中Beyond是非常遗憾一个港乐拐点。

这里则是港乐衰败的更层次原因,当资本在防着歌手自己制作音乐时,问题就已经出现:已经占据港乐音乐话语权的老一批音乐公司,是不允许其他竞争力出现的,所以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问题:陈奕迅也好、张学友、刘德华也罢,他们几乎没有音乐版权收入,全凭力气活,干一场有一场的钱,而不具备向周杰伦这样躺着赚钱的能力。

为什么?因为音乐的原创性是具有知识产权版权价值的,周杰伦在2000年的一首歌曲,在2024年还可以获得一年超过百万元的利润。而这一点是港乐歌手无法具备他。换言之:港乐衰败的根本原因在歌手这里可以细分为三类:

歌手的时间必须大量消耗在每年工作之中,才能维持生活。这让他们不具备较高的被动收入和音乐生产资料,而时代和市场是永远在迭代的,作曲、作词、编曲这种产出音乐能力的技能,都是需要极高的时间成本,港乐歌手恰恰没有这种充裕时间可以让他们停下来去学习,去改变。以陈小春为例,生完孩子之后,他几乎是内地综艺连轴转的表现,有通告就去,至于什么唱功、音乐啊,其实他并不关心,很明显的资本就业思维,却并不去获得音乐生产资料。

本质上这种让歌手沦为打工人的行业就业定位,为音乐公司服务的逻辑,才是导致港乐逐渐没落的原因。音乐是一种艺术,艺术就具有版权收入这种长期生产资料,当产生的生产资料的歌手不具备生产资料时,自然会懈怠,会缺乏创造性。周杰伦、林俊杰、王力宏、陶喆等人他们之所以可以拥有较高的音乐主动权,恰恰是因为他们拥有着数百首版权提供了一笔巨大的被动收入。

当歌手不需要为生村奔波的时候,自然艺术的专业性会成为他们是事业的核心,音乐的品质会大幅度提升。创作才是一切音乐的原动力,港乐的歌手本质上并不是在创造,而是在打工。

3:港乐过于依赖抄袭与翻唱。以上两点为什么会产生?答案是:港乐过于依赖日韩音乐的翻唱,尤其是日本音乐,基本上港乐的崛起之路,就是模仿日本音乐,翻唱日本音乐之路。这一点已经无数次证明,例子太多太多了。不管是张国荣、张学友、刘德华、梅艳芳、谭咏麟、李克勤等等但凡是一线港乐歌手,手里面的日本音乐翻唱作品,一手都数不过来。

翻唱意味着:作曲这个音乐原动力被资本以抄袭的暴力方式解决,当抄袭的作曲火到日本原作者知道的时候,再补录一个版权的授权,资本依旧可以获得极高的利润。当利润足够高,什么礼义廉耻,什么职业道德都是不存在的。而当21世纪之后,港乐的版权监管增大,资本失去了最容易获得的作曲时,这个时候港乐的人断档了。优秀的作曲人都消失了。

即使是邓紫棋这位后起之秀,他也是并非以港乐为核心,更多偏向于国语和内地音乐,邓紫棋的音乐公司也是在内地。过于依赖抄袭和翻唱的高利润,才是港乐音乐衰败和一切根源的本质。整体上还是好作品太少。

综上,其实当下的港乐才是真正的港乐,体量少,一年有个三五首可以一听的歌曲就是非常不错的小众音乐属性。只是当年的辉煌过于强大,才让我们有一种衰败的感觉。但从专业角度切入,的的确确港乐的人才培养有很大的问题,他们不以专业性作为核心,而是商业性,这其实本末倒置了。希望未来港乐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出现。

来源:刘忠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