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搞了7次以后,朱瞻基为何立刻叫停?收支严重不平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18 19:11 2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 彬彬编辑| 黎莉

文| 彬彬

编辑| 黎莉

郑和七下西洋,浩浩荡荡,船队遍访亚非,带去了大明的辉煌。

然而,就在第七次航行归来后,明宣宗朱瞻基却突然下令彻底停止这场壮丽的远洋事业,甚至连庞大的宝船船队也被搁置、拆毁。

这场历时近三十年的壮举,究竟是辉煌的外交成就,还是沉重的财政包袱?

是扬国威、开海贸的伟大战略,还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奢侈炫耀?

万国来朝的盛世梦 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其四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成为了明成祖。

作为一个得国不正的君主,朱棣迫切需要向天下人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而恢复汉唐盛世,万国来朝,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在朱棣的脑海里,一个宏伟的计划渐渐成型。

他要派遣使者,出使海外诸国,宣扬天朝上国的威仪,让世人臣服在大明的威严之下。

而完成这个伟大使命的人选,就是郑和。

作为朱元璋的亲信,郑和深得朱棣的信任。

他博学多识,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和外交才能,是执行这项重任的不二人选。

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下达第一道圣旨,正式拉开了郑和下西洋的序幕。

这一年,郑和率领着62艘巨型宝船,27800余人,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从南海到印度洋,从阿拉伯半岛到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船队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当地统治者的欢迎和臣服。

万国来朝的盛世梦,似乎离朱棣越来越近了。

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然而,在郑和下西洋的背后,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那就是朱棣在派遣郑和的同时,还给了他一个隐秘的任务—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

当年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有传言说他逃到了海外。

作为篡位者,朱棣始终觉得皇位不稳,若建文帝还在世,那将是一颗永远的定时炸弹。

因此,寻找建文帝,成了郑和下西洋的另一个重要目的。

漫漫碧波,茫茫大海,郑和一边执行着光明正大的使命,一边暗中搜寻着建文帝的下落。

然而,历史的尘埃最终掩盖了真相,郑和有没有找到建文帝,至今仍是一个谜。

与倭寇周旋的外交棋局 在明朝初年,倭寇猖獗。

这些海盗不仅打家劫舍,还经常勾结明朝的反叛势力,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而郑和此行,还肩负着安抚海上诸国,防范倭患的重任。

一路上,郑和与倭寇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博弈。

他时而恩威并施,时而柔中带刚,用高超的谈判技巧和过人的胆识,一一化解了倭患。

尤其是在暹罗、爪哇等国,郑和更是亲自出马,用武力打击了为虐一方的海盗势力,迫使他们臣服,不再侵扰我国沿海。

通过郑和的努力,倭寇的气焰受到了极大的打压,明朝的海防压力也随之减轻。

这不仅为后来明朝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基础,也再次展示了郑和非凡的政治才能。

耗费巨资的豪赌 然而,郑和下西洋绝非一帆风顺。

在当时,这更像是一场豪赌,而赌注,就是国家的财政。

要知道,明朝初年百废待兴,国库空虚。

而郑和每次出海,都要耗费大量钱粮。

据史料记载,单是第一次下西洋,就耗费了国库岁入的十分之一还多。

巨额的开支,让朝中不少大臣直呼吃不消。

他们纷纷上书,劝说朱棣停止这场挥霍无度的豪赌。

但朱棣岿然不动。

在他看来,要实现"天下一统"的大业,这些都是值得的。

于是,在他的坚持下,郑和又率领船队出海了五次。

六次下西洋,耗费了多少钱粮?这笔账,连朱棣自己恐怕都说不清。

每年,他只是挥挥手,让刚刚继位的儿子朱高炽去张罗,自己则闭目塞听,尽情享受着"万国来朝"的荣光。

入不敷出的窘境 然而,好景不长。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其子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

作为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朱高炽在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国库收支。

当他看到郑和下西洋耗费的天文数字时,不禁暗暗心惊。

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朱高炽知道,再这样下去,朝廷就要破产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下令叫停了郑和的下西洋计划。

郑和虽然不甘,但也只能遵旨,率领船队返回南京,结束了他传奇的航海生涯。

爷爷的影子 然而,命运弄人。

仅仅当了10个月皇帝,朱高炽就英年早逝。

他的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

与勤俭持家的父亲不同,朱瞻基骨子里流淌着爷爷朱棣的血液。

他崇尚权势,迷恋奢华,梦想着再现爷爷当年的辉煌。

于是,朱瞻基一改父亲的政策,重新启动了郑和下西洋的计划。

公元1430年,已经60多岁的郑和再次扬帆起航,开始了他最后一次传奇的航程。

这一次,他带领的船队更加庞大,随行人员多达27000余人。

南洋各国望风而降,纷纷派遣使者,前来朝贡。

万国来朝的盛况,再次上演。

结局与警示 然而,当郑和凯旋归来,将那本记录着这次壮举的航海日志呈上御案时,年轻的皇帝却愁容满面。

原来,朱瞻基虽然有着爷爷的雄心壮志,却没有爷爷的气度和手腕。

这次远征,不仅没有给国库带来多少收益,反而耗费了大量钱粮,国库再次陷入了窘境。

朱瞻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当年叫停郑和下西洋,是有着深远的考虑啊!

痛定思痛,朱瞻基决定彻底终止郑和下西洋的计划。

自此,曾经叱咤风云的郑和,也只能在南京养老,度过余生。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历史上一段传奇而短暂的篇章。

它向世人展示了明朝初年的雄心壮志和无尽的可能,但也暴露了其背后的政治豪赌和财政隐患。

今天,我们回望这段历史,固然要赞叹郑和的伟大航程和非凡成就,但更要汲取其中的教训和警示。

一个国家,一个政权,若想基业长青,就必须学会量力而行,学会审时度势,不能陷入虚荣和冒进的陷阱。

唯有如此,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笃定前行,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来源:金张许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