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来华外国人:咋给自个起个最时尚的名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4 11:06 2

摘要:如今,我们不难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起洋名,从 “Emily”“William” 到 “Emma/ˈemə/ ,”“Oliver” /ˈɑːlɪvər/ ,这些名字仿佛成为了追求时尚、接轨国际的象征。

如今,我们不难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起洋名,从 “Emily”“William” 到 “Emma/ˈemə/ ,”“Oliver” /ˈɑːlɪvər/ ,这些名字仿佛成为了追求时尚、接轨国际的象征。

殊不知古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踏上震旦这片土地,入乡随俗,争相取一个地道的中国名字为时尚!

例如,唐朝时期大量的西域人来到长安,他们有的采用中国常见的姓氏,如安、史、康等,这些姓氏往往与他们的故乡或原族名相关。“安” 姓可能与安息国有关,“康” 姓则与康居国联系紧密。

名字的选取上,也会采用寓意美好的汉字,如 “德”“仁”“义” 等,表达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认同。

如果说不少诸国已成了如今我们的一部分,那唐时日本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名气起的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中文唤作晁衡 。

“晁” 姓,现在较多,但唐朝较少,从姓氏起源来看,“晁” 姓源出有二,一是源于姬姓,是周景王庶长子朝的后代,以祖名为氏;二是源于史氏,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史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

由于这两个来源相对小众,与当时诸如李、王、张、刘、陈等大姓相比,“晁” 姓的人口基数不大,在唐朝的姓氏分布中不占主流。

而阿倍仲麻吕选择 “晁” 作为自己的汉姓,可能是看中了其独特性,同时也可能是在音韵上与他的日本名有所关联。而名“衡” ,则有着平衡、稳重的美好寓意,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品德修养的追求。

他在唐朝为官,与李白、王维等诗人交往密切,这个中文名帮助他更好地融入了唐朝的文人圈子。

到了宋朝,也出了为著名的外国人,来自高丽人唤作金富轼,是朝鲜半岛高丽王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中文学术造诣可能比宋朝人还要高,而他的名字完全遵循了中国姓氏在前、名字在后的传统。

“金” 是高丽常见姓氏,在汉语中也有贵重之意;“富轼” ,不是富士苹果,而是则寓意着富有才华,如同苏轼般有着卓越的文学素养,这也反映出他对中国文化中文学成就的向往。

除了取完全汉化的名字,也有不少外国人保留自己的原名,只是进行音译。这种方式在不同朝代都有出现,尤其在对外交流频繁的时期。

例如,在元朝,由于疆域辽阔,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往来密切,许多外国人的名字直接音译过来。马可・波罗,他的名字 Marco Polo 就这样被记录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

再有就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大量印度高僧的名字也是通过音译被中国人熟知。

比如鸠摩罗什,原名 Kumārajīva ,他带领僧众译出了《摩诃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字在佛教传播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这种音译的名字虽然在发音和书写上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但它们承载着外来文化的独特信息,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符号。

另外,对于取汉名的外国人,其名字的含义自然特别想和中国文化紧密相连。

以明代利玛窦为例, “利” 是音译,但在中国文化中,“利” 有顺利、吉利之意;“玛窦” 则给人一种文雅、温和的感觉,整体名字在符合中国起名习惯的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积极的形象。

来源:大力侃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