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65岁董教授总结30年护肝经验:做好这3件事,对肝脏有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30 00:59 2

摘要:1960年3月,董家鸿出生于江苏淮安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中学物理教师,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家境清贫却书香浓郁。他的童年几乎伴随着朗朗读书声度过,自然而然地将学习视为人生进步的阶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已经在乡镇中学当代课教师的董家鸿踊跃报名参加,他白天教

1960年3月,董家鸿出生于江苏淮安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中学物理教师,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家境清贫却书香浓郁。他的童年几乎伴随着朗朗读书声度过,自然而然地将学习视为人生进步的阶梯。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已经在乡镇中学当代课教师的董家鸿踊跃报名参加,他白天教书、晚上挑灯苦读,弥补高中理科课程的缺漏。凭着这股韧劲,董家鸿在1978年如愿考上大学。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录取通知书上写着“徐州医学院”——他原本填报的志愿几乎都是数学或物理专业,却阴差阳错地踏入医学殿堂。

初入医学院的董家鸿对学医并不热情,甚至有些抵触和迷茫。他一度以为医生的工作不过是机械地问诊、开药、重复性地治病,缺乏创造性。但随着课程深入,董家鸿逐渐被生命科学的奥妙所吸引,认识到医学并非想象中枯燥——人体的奥秘、生老病死的规律都让他充满好奇。大三那年,董家鸿决心从事医学科研,立志成为一名医学科学家。于是在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外科学硕士研究生,在这里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著名肝胆外科专家黄志强院士。正是在黄院士的引领下,董家鸿走进了肝胆外科的世界,从此与肝脏疾病的治疗结下不解之缘。

黄志强院士常教导学生:“开别人开不了的刀,治别人治不好的病。”这句朴实而雄心勃勃的话,董家鸿一直奉为从医生涯的座右铭,并在日后身体力行地实践着。在恩师的鼓励下,董家鸿积极投身临床实践。他从最基础的助手做起,给上级医师“拉钩”开创口,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即使腰酸背痛也咬牙坚持了四五年。许多年轻医生嫌这活儿辛苦不愿上手术台,而董家鸿认为这是最佳的学习机会,从不轻言放弃。年轻的董家鸿就这样白天泡在手术室磨炼技艺,业余时间还跑去观摩心脏外科、胃肠外科、泌尿外科等不同科室的手术,从各路名医身上吸取经验。有一次,一名术后患者长时间未能苏醒,病情危急。董家鸿主动搬进病房,24小时贴身监护了近一个月,细心记录患者每个细微变化,供上级医生参考决策。

经过硕士和博士阶段系统的培养,董家鸿于1993年取得普通外科专业博士学位,逐渐成长为肝胆外科领域独当一面的青年医生。1990年代,国际医学日新月异:器官移植、微创手术等新技术蓬勃兴起,极大拓展了外科治疗的可能性。当时中国的肝脏移植刚起步不久,腹腔镜等微创技术在国内尚未普及。敏锐的董家鸿意识到,要造福更多病患,必须勇于探索这些前沿领域。于是他向单位申请了科研经费,又多方筹措资金,开始了开创性的新技术攻关。凭着这股执念,董家鸿在实验室反复钻研,在动物模型上进行大胆尝试。“治别人治不了的病,开别人开不了的刀”——带着这样的信念,董家鸿在艰苦的摸索中迎来了突破性的成果。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董家鸿在肝胆外科领域率先完成了一系列“首例”手术,实现了我国肝脏外科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1995年,他的团队在实验猪身上成功实施体外肝脏切除实验。翌年,他们在低温灌注和无血操作条件下,完成了世界首例人体体外肝切除手术。这个创举被誉为突破了肝胆外科的禁区。所谓体外肝切除,即将患者肝脏整体取出体外,在冰浴低温下精细切除肝脏病灶,再将剩余健康肝组织植回患者体内。

董家鸿用这一创新手段成功治愈了原本无法手术的复杂肝脏肿瘤和寄生虫病患者,为终末期肝包虫病(俗称“虫癌”)等疑难疾病提供了替代肝移植的全新解決方案。这一成果震撼了国际医学界,被欧洲肝胆外科权威Bismuth教授誉为“世界肝胆外科的一个创举”。董家鸿团队由此成为全球首个将“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技术成功应用于终末期包虫病临床治疗的医疗队伍。

2002年,董家鸿紧跟国际步伐开展劈离式肝移植(一肝多供技术)和双供肝活体肝移植等高难度手术,不断刷新国内纪录。他还积极推动腹腔镜肝切除等微创技术在国内开展,早在2010年前后便开展了复杂肝癌的腹腔镜解剖性切除,实现了“在5个小孔里切除肿瘤”的微创奇迹,为患者带来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治疗选择。这一系列成就让董家鸿在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赢得国内外医学界的高度赞誉。

医者功名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命被挽救的故事。董家鸿行医生涯中,有许多患者在他的妙手下重获新生,其中一位四川患者刘先生的经历尤为传奇。时间回到2000年,40多岁的刘先生经营着一家茶楼,本过着悠然自在的生活。不料他突然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的症状,被诊断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晚期,肝功能衰竭。当地医生告诉他,唯一的希望是进行肝移植手术,但当时国内肝移植技术尚不成熟,手术风险极高,就算成功存活期也难超半年。

绝望之下,刘先生几乎放弃治疗。然而家人四处打听,听闻重庆有位“年纪轻轻就享有盛誉的肝胆外科专家董家鸿”。抱着一线希望,刘先生在家人陪同下来到重庆,找到了时任西南医院肝胆外科主刀医生的董家鸿。面对病情危重又心存疑虑的患者,董家鸿耐心细致地解释手术方案,帮助刘先生重燃求生的信念。不久,供体肝脏到位,董家鸿亲自主刀实施肝移植手术。他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从清晨一直奋战到下午,经过6小时鏖战顺利为刘先生换上新肝。手术台上无影灯刺眼,董家鸿额头沁出的汗水被护士一次次轻轻拭去,他的双手却始终稳定而精准地操作着,每一步都一丝不苟。

当新肝脏在体内接通血管、恢复鲜红色血液供氧的那一刻,标志着移植成功,刘先生获得了“第二次生命”。术后刘先生恢复良好,董家鸿团队为他精心制定抗排异和康复方案,密切随访观察。在董家鸿妙手回春的医术下,这位本被判定仅剩数月可活的患者奇迹般又健康生活了20年之久。岁月流转,转眼来到2021年。这一年,已经年近65岁的董家鸿依然活跃在手术一线,而远在四川的刘先生却不幸肝病复发,再度面临生命危机。20年的长生使他对董院士充满感激与信任。

于是当医生建议再次肝移植时,刘先生毫不犹豫决定:“我信任董家鸿院长,他已经救过我两次。这最后一搏,还想请他主刀!”。于是,这位饱经肝病折磨的患者坐着轮椅,跨越1700多公里飞赴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寻求董院长的帮助。董家鸿闻讯后,立即召集多学科团队评估刘先生的病情。他亲自查房与患者沟通病情,多次耐心解答对方的疑问,叮嘱科室医生时刻关注患者状态并安抚情绪。

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第二次肝移植手术如期进行。这一次手术难度更大、历时更长——董家鸿主刀,团队紧密配合,鏖战10个小时终于成功完成了移植,重建了患者体内的生命之源。术后由于刘先生病情复杂,又是二次移植,董家鸿协调重症监护团队进行了精准的监护和治疗支持,密切调控生命体征,帮助患者闯过了感染和排异等重重难关。

几周后,刘先生顺利康复出院。在阳光下,他感慨万千地说道:“20年前第一次听说‘肝移植’时,没想到还会有第二次;更没想到,又是董院长给了我第三次生命。”出院那天,这位饱经磨难的患者亲手将一面锦旗送到董家鸿手中,激动地说:“非常感谢董院长和这里所有医护。他们的这份慈悲心,让我更有信心和力量去对抗疾病!”刘先生的故事,是董家鸿无数救治案例中的一个缩影,也彰显了他作为医生“医术高超”与“医者仁心”的完美融合。

作为国内肝病防治的权威,董家鸿在忙碌的医疗科研工作之余,十分注重向公众传播护肝知识。在他看来,与其等肝病发展到需要手术,不如平时就做好预防保健,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远离肝病侵袭。董家鸿结合自己数万例肝病诊治经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出了一套护肝心得, 经常在讲座上分享给大家。

有一次,一场专为慢性病人群举办的肝脏健康讲座,现场座无虚席,不少人都是带着体检报告、疑虑和沉甸甸的家庭故事前来。董院士讲得深入浅出,从脂肪肝到肝硬化,再到肝癌的三级进展,台下的人听得格外认真。有的在低头做笔记,有的频频点头,还有人悄悄抹了抹眼角。讲座快结束时,主持人开放了提问环节。一位穿着深蓝色外套的中年女性慢慢站起身,神情有些迟疑,却还是走到了麦克风前。

“董院士,我父母都是肝癌去世的。我妈不到五十就走了,我爸也才六十二。”她声音有些颤抖,但努力维持镇定,“我唯一的妹妹去年也查出乙肝,现在一直在吃药。我自己体检年年都异常,转氨酶忽高忽低。我不是医生,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严重,但我每天都很害怕,害怕自己也会和他们一样,走不出那个命运的轮回……”她说到最后,眼眶泛红,手指紧紧攥着体检单,一种夹杂着悲伤与无助的情绪在会场中蔓延开来。

现场一时间安静了几秒钟。董家鸿坐在讲台上,缓缓点头:“你的担忧,我完全理解。在肝病领域,我见过太多类似的家庭病史。但请你放心,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怎么打破这个轮回。”他一边在笔记本上写着要点,一边从容说道,“不是所有的肝功能异常都会发展成肝癌,关键在于你怎么看、你怎么做。你没有走在绝路上,相反,你现在就站在预防的起点上。”

接着董家鸿沉声说道:“其实,很多肝病的形成都与日常饮食不当直接相关,而通过科学饮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肝病其实不可怕,弄坏了肝主要还是饮食出了问题,而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注意这四样食物,那么几乎90%以上的肝病都不会找上大家。饮食健康了,够保持一辈子拥有健康无忧的肝脏也就不是什么难事...”

第一样要少吃的食物:高油炸食品,尤其是反复炸的老油

董家鸿指出,现代人最容易忽略的一类伤肝“元凶”,就是高油炸食品——如炸鸡、薯条、油条等。特别是街头摊点常见的“老油复炸”,危害更大。反复高温加热的油脂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和致癌物质,例如丙烯酰胺和杂环胺,进入体内后主要依赖肝脏解毒。若摄入过多,会直接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导致肝细胞膜结构受损,甚至诱发脂肪肝和肝硬化。对于中老年人而言,肝功能本就逐年下降,更应避免用肝过度“工作”。

尤其是在一些农村集市上或家庭聚餐中,热油锅往往从早炸到晚,油色发黑,味道刺鼻,看似“节俭实惠”,却极易埋下健康隐患。不少中老年人觉得“吃得香、吃得脆”就是好,其实这类食物更容易诱发肝细胞脂变,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转氨酶升高的风险。董院士强调,日常做饭应尽量选择蒸煮、炖煮等方式代替油炸,且食用植物油时注意控制总量和避免反复使用。

第二样要少吃的食物:加工肉制品,尤其是含亚硝酸盐的腌腊类

第二类需要特别警惕的是加工肉制品,尤其是香肠、腊肉、火腿等含有较多亚硝酸盐和防腐剂的食品。这类食品往往色泽诱人、口味咸香,是很多农村地区和南方人餐桌上的“常客”。但董家鸿提醒,中老年人如果长期摄入,会在体内形成亚硝胺类致癌物质,这种物质在肝脏中代谢时容易造成细胞DNA的损伤,是诱发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类肉制品普遍含盐高、脂肪多,不仅容易引发高血压、血脂异常,更可诱发或加重脂肪肝的形成。有些农村患者习惯性早餐吃腊肠加白米粥,看似清淡,其实隐藏着高盐高脂的“隐雷”。董家鸿院士在临床中接诊过不少年轻肝癌患者,追踪其饮食习惯,常常能找到这类加工肉类“超标”的影子。他建议中老年人,节假日尝鲜可以,但切忌“顿顿有肉香”,尤其是腌制食品,控制在每周一次以内。

第三样要少吃的食物:高糖饮料及甜点,尤其是隐藏糖分的“健康食品”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不少人以为不喝汽水、不吃糖果就是“控糖”,却忽视了隐藏在“健康食品”中的糖分陷阱。董家鸿强调,含糖饮料、奶茶、蛋糕、饼干等常见甜食,是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温柔杀手”。特别是果葡糖浆、麦芽糊精等添加剂常被用在“无糖”或“低脂”标签食品中,常常让人“吃了不知”。

过量糖分在肝脏中转化为脂肪,长期堆积容易形成肝细胞胀大,进而演变成脂肪性肝炎,严重者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董院士指出,中老年人由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更容易受到糖分影响。他举例说,有位农村女性患者,一天三杯自制红枣枸杞水,自觉养生,实则每杯含糖量超标,导致肝功能波动,最后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因此他建议,选购“健康饮品”前一定要仔细看配料表,越简洁越好,最好只喝白开水、淡茶水,远离“看不见的糖”。

第四样要少吃的食物:夜宵酒精类,尤其是低度“养生酒”

董家鸿强调,肝病的“罪魁祸首”之一仍然是酒精,而最大的误区就在于“少量饮酒无害”“低度酒养生”这些观念。在不少农村和城市老年人中,饭后小酌、夜宵来点米酒或药酒成了“日常保健”,却不知长期饮酒的伤肝机制非常隐蔽。无论是白酒、啤酒,还是泡的药酒,只要含酒精,进入人体后90%以上都由肝脏代谢,乙醇转化为乙醛的过程本身就会损害肝细胞,长期刺激会导致肝纤维化甚至酒精性肝硬化。

董家鸿接诊过不少肝功能异常患者,一问原因,竟是“每天睡前喝点自泡养生药酒”。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所谓“护肝药酒”,加入了丹参、枸杞等中药成分,但其所含酒精一样会诱发肝损伤。他强调,养肝不靠酒,中老年人尤其不能拿低度酒“当水喝”。真正护肝的方式,是睡前一杯温水、按时作息,而非夜宵饮酒“助眠”。肝脏最怕夜间代谢负担重,因此晚饭尽量清淡少油,晚上九点后不进食不饮酒,是预防肝病的重要一环。

内容资料来源:

[1]张芳.血清前白蛋白和甲胎蛋白对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预测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4,37(16):2815-2818.

[2]郑元雷.肝功能联合血脂指标检测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24,40(22):89-91.

[3]赵津.关注肝功能拒绝“肝”着急[N].天津日报,2024-07-30(011).

(注:《回顾:42岁男子查出脂肪肝,坚持游泳减重18斤,后来身体如何了?》人名均为化名,部分图片为网图;文章禁止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