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上树,常识为何“落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23:37 2

摘要:知名零食品牌良品铺子在其一款“压缩饼干(花生味)”产品的广告配图中,犯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低级错误:花生的果实竟被画在了树上。而另一张图片中,背景里的花生地像玉米地,还出现了收割机收割花生的离谱场景。

AI生成的花生树上结果图片,背后暴露的是高知群体与企业在专业之外的常识匮乏与内容随意性。

知名零食品牌良品铺子在其一款“压缩饼干(花生味)”产品的广告配图中,犯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低级错误:花生的果实竟被画在了树上。而另一张图片中,背景里的花生地像玉米地,还出现了收割机收割花生的离谱场景。

这组图片迅速引发网民关注和吐槽。许多网友直言“从设计审核到宣发全都没有常识”“幸亏小时候种过花生,要不然就信了”。8月28日,良品铺子官方作出回应,称这是由于“工作中的疏忽”,错误使用了由AI生成的图片素材所致。

01 错误详情,花生竟然“上树”结果

花生,又名“落花生”,是豆科落花生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开花受精后,子房需要落入黑暗的地下生长结果,“落花生”正是因此得名。

然而在良品铺子的广告图片中,花生的果实却被悬挂在枝头,与其实际生物特性完全不符。

除了最明显的“花生上树”错误,还有网民指出另一张图片中背景里的花生地像玉米地,甚至出现了收割机在收割花生的场景,这与实际花生采集方式相去甚远。

02 企业回应,AI生成与审核失职

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后,良品铺子于8月28日作出正式回应。公司承认是由于“工作中的疏忽”,在电商平台商品详情页中错误使用了由AI生成的图片素材,从而引发了不必要的误解和讨论。

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发现问题后,已对相关页面进行了更新修正,并启动了对所有产品宣传材料的全面科学性核查。同时,公司正在进一步升级内容审核机制,优化内部管理流程。

03 知识茧房,高学历与常识匮乏

良品铺子的案例并非孤例,它反映了当代社会中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高学历背景下的常识匮乏。

在专业化教育日益细分的今天,人们常常陷入“专业知识茧房”。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从1952年院系调整时的215种,扩张到如今的703种,某些一级学科下甚至细分出十几个二级专业。

这种过度细分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同“深井”——垂直深度足够,水平广度却严重不足。某调查显示,78%的文科生表示“看不懂简单的科研论文图表”。

04 评价机制,单一导向与认知窄化

当前教育和企业评价体系的单一化,是知识茧房形成的制度性推手。在“绩点为王”的导向下,学生被迫将90%以上的时间投入专业学习,无暇顾及其他领域。

某名牌大学的历史系学生透露:“为了刷分,我选修的都是本专业的选修课,四年没听过一节理工科的课,连基本的科学史都不了解”。这种评价体系筛选出的所谓“优秀学生”,实则是被单一指标驯化的“专业囚徒”。

教师队伍的“专业孤岛”状态也助长了这一现象。现行高校招聘中,“本硕博专业一致”成为隐性门槛,跨学科背景的教师占比不足12%。

05 现实影响,从个体到社会的多重困境

专业知识茧房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构成双重梗阻。在职业发展上,它限制了人才的跨界流动能力。随着产业融合加速,新兴职业多诞生于学科交叉领域。

某猎头公司的数据显示,近三年跨行业跳槽成功的高管中,87%拥有跨学科教育背景或持续的跨界学习经历。

在生活质量上,认知窄化导致高学历者难以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疫情期间,不少医学博士因缺乏流行病学常识而过度恐慌,金融硕士因不懂病毒传播原理而轻信谣言。

某调查显示,高学历群体在“家庭重大决策失误率”上与普通群体无显著差异,其中62%的失误源于对非专业领域的认知不足。

06 破茧之道,多元融通的认知生态

打破专业知识茧房,需要从教育体系的源头进行改革。高校应重构课程体系,将通识教育从“边缘点缀”变为“核心支柱”。

复旦大学推行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覆盖六大模块,要求学生必须修满不同领域的学分;浙江大学建立“学科交叉实验室”,鼓励学生跨专业参与科研项目。

评价机制也需要革新。应建立“专业深度+认知广度”的双维度评价体系:在专业能力之外,增设“跨学科理解”“社会认知”“生活技能”等评估指标。

个体层面的主动破茧同样重要。高学历者需要培养“T型认知结构”——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拓展知识广度。

可通过“3×3学习法”实现:每周花3小时学习专业外的基础知识,每季度参与3次跨界交流。

随着产业融合加速,新兴职业多诞生于学科交叉领域。 智能驾驶需要机械、计算机、心理学的跨界知识,乡村规划需要农学、社会学、管理学的协同支撑。

而那些困在茧房中的高学历者,往往因知识结构单一被挡在这些领域之外。某猎头公司的数据显示,近三年跨行业跳槽成功的高管中,87%拥有跨学科教育背景或持续的跨界学习经历。

来源:番茄210053112529529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