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峦环抱间、稻田尽头处,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安静矗立。一条将军大道将纪念馆与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皖江革命烈士陵园串联起来,游人如织、络绎不绝,都在重温皖江抗日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
盛夏,一场阵雨过后,阳光穿透云层,洒向大地。骄阳下,安徽芜湖无为市红庙镇海云村的远山近水愈发清晰透亮。
山峦环抱间、稻田尽头处,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安静矗立。一条将军大道将纪念馆与新四军七师司令部旧址、皖江革命烈士陵园串联起来,游人如织、络绎不绝,都在重温皖江抗日根据地军民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
参观的人群中,安徽财经大学学生何萌萌听得格外认真。“在无为出生长大,对这里的红色故事很熟悉,但每次来,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馆内肃穆,聆听党史专家和讲解员的介绍,珍贵的文物与生动的历史交融,何萌萌仿佛“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馆外涧水深流,绿意葱茏,一片繁盛,无为儿女正在“红土地”上绽芳华、筑未来。
新四军七师师部旧址。王蓓/摄
“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
展馆醒目处,一张照片中的标语格外引人注目——“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指着标语,无为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丁以龙的声音格外响亮:“这是皖江抗日根据地短短几年迅速壮大的‘密码’。”
时间回拨至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新四军遭受重创。为坚持抗战,遵照中央军委命令,5月,由无为游击纵队、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以及散布在皖南和突围到江北的部队组成新四军第七师,并以无为为中心,逐步建立了皖江抗日根据地。
“初建时全师兵力仅1900人。到抗日战争胜利时,七师主力部队已发展至3万余人,根据地面积已达3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300万,活动范围达33个县,成为我党领导下的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丁以龙的一组数字比对,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发展如此之快的秘诀就是共产党的民心所向,军民同心,共同守护根据地的建设。”展厅内的老照片,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到“民心所向”的强大力量: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七师不仅牵制了十几万日伪军,还通过政权建设、兴修水利、发展贸易、印制货币等举措,有力保证了新四军抗战物资的需要。第七师也因此成了全军的“钱袋子”,有了“富七师”的称号。
军民一心,是皖江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最坚实的基础。讲解员张金凤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通过减租减息、增加工资、取消苛捐杂税等措施,减轻了人民负担,赢得了民心。兴修“惠生堤”,使皖中人民和400万亩农田免遭水患,农村连年丰收,农民踊跃参军交军粮。成立妇女抗敌协会,组织妇女发展生产、支援前线、护理伤员。孩子们也自发成立起儿童团,站岗放哨,为抗日救国出一份力。
场馆内展陈的文物、照片和雕塑,仿佛将时光拉回至80多年前烽火硝烟中军民团结、鱼水相依的场景:家家户户,妇女为新四军战士洗涤军衣、日夜赶工赶制“慰劳鞋”。“惠生堤”上,夯土方的民工喊的号子震天响:“共产党,嗨呦!领导咱,嗨呦!建新堤,嗨呦!保家园,嗨呦!”……
而今,新四军第七师司令部旧址里,师政委曾希圣亲手栽种的梨树,早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目光穿透密密匝匝的枝叶,年近九旬的村民李先胜,仍清晰记得,夏日里,曾希圣常带着儿童团在溪边游泳,“那其乐融融的场景,好像就在眼前”。
皖江抗日根据地妇女抗敌协会赶制“慰劳鞋”。
巾帼同心共筑时代新景
傍晚,云霞漫天,游兴未减的游客信步走进村里的农家乐,品尝地道美食。
近年来,红庙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20年,有着“皖江第一红村”美誉的海云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村里依托红色文化打造红色山水涧景区,开展党建研学,发展特色花卉种植观光,逐渐改变了过去产业单一、发展落后的局面。
2022年,海云村在无为市率先注册成立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以“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益、群众得实惠”为目标,一方面围绕花卉和水稻种植产业,注册“红韵海云”商标,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做好“土特产”文章;一方面围绕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经济”。
村庄发展,村民受益。50岁出头的阿花夫妻俩,看好乡村发展前景,将紧邻新四军第七师司令部旧址的自家房屋改建成农家乐。“他掌勺,我打下手、当服务员,客人多的时候也要请村里的大姐们来帮忙,每年的收入还挺可观。”阿花笑着告诉记者,在村里,像他们这样的“夫妻档”还有不少。
不只是红庙镇,红色精神和“富七师”敢闯敢试的发展理念,也一直引领着勤劳智慧的无为人。
今年4月,港澳妇女代表团到芜湖考察,安徽美晟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无为市女性企业代表参加“徽凤集市”展销。企业负责人赵莹子带来的时令产品桑葚,汁水丰富、滋味香甜,受到了代表团一致好评。
说到农企发展,赵莹子侃侃而谈:目前,企业探路科技赋能,与安徽工程大学合作,通过文旅融合、结合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努力形成集休闲采摘、产学研合作、精深加工为一体的融合发展格局。
无为市妇联主席朱文文如数家珍,近年来,为助力“她力量”在这片红土地上璀璨绽放,市妇联多维发力,从氛围营造、平台搭建、品牌塑造等方面,为女性创业就业铺路搭桥。直播间里、流水线上、田间地头……拼搏奋斗的巾帼追梦人,正续写红色故事的新时代篇章。
女大学生手记
□ 安徽财经大学学生 何萌萌
无为的青山在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隐藏着无数未被讲述的故事。当我走进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的那一刻,祟敬之情如涧水般漫过心间。
玻璃展柜里的一双草鞋吸引了我的注意,这是根据地群众为第七师指战员打编的草鞋。在玻璃展柜附近,石涧镇青苔村儿童团站岗放哨、皖江抗日根据地妇女抗敌协会赶制“慰劳鞋”等场景的史料图片,让我看见根据地妇女儿童为抗战胜利所作出的贡献。
在将军大道尽头的新四军第七师师部旧址,1941年时任新四军七师政委的曾希圣亲手栽植的梨树枝繁叶茂,斑驳的木纹似乎记录着炮火硝烟的轰鸣,指战员跃马扬鞭的呐喊……
追昔抚今,家国同心在我心中愈发具象:那是战火纷飞中的如磐信念,是战士与百姓互帮互助的鱼水情深,也是和平年代里把红色基因耕进田野、绘入蓝图的实干担当。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当赓续先辈初心,以青春热血、努力奋斗,书写不负历史和时代的崭新篇章。
本文来自《中国妇女报》2025年8月29日1版,原题为《兴修水利、发展贸易 新四军大力开拓发展皖江抗日根据地 军民同心 共建“富七师”》。
监制/志飞
来源: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