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魏抑唐,或尊唐抑魏,偏见不可为训!陆维钊书法课程秘录第六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4 10:24 3

摘要:较《张猛龙》用笔更侧而纯以姿态取胜者,当推《根法师碑》《始兴王萧憺碑》及《司马景和妻墓志》。《司马景和妻》,字最小;《根法师》字最大,然也不过寸半。但善用其法,虽榜书也不难(如郑孝胥),而《李超墓志》即由此出。

(续上)

略论六朝碑版风姿

较《张猛龙》用笔更侧而纯以姿态取胜者,当推《根法师碑》《始兴王萧憺碑》及《司马景和妻墓志》。《司马景和妻》,字最小;《根法师》字最大,然也不过寸半。但善用其法,虽榜书也不难(如郑孝胥),而《李超墓志》即由此出。

以上四类,《石门铭》用笔最圆,《爨龙颜》次之,《张猛龙》兼侧,《根法师》最侧。侧则有资,易学,而易滋流弊;圆则无迹,难学,而不见其功。非谓六朝之书尽此种种,但其荦荦大者略具于是,而尚须附述者则有二点:


(一)六朝人碑之常见而平正稳妥者,尚有《李仲璇》〈敬显{单人旁加“隽”字}〉《高贞碑》《高庆碑》《晖福》《凝禅寺三级浮图》等一派,皆整饬可临,流弊也少。我之所以斤斤于防弊者,盖有感于李瑞清、陶濬宣以来之恶习染人太深,伧野过甚。正如赵之谦、吴昌硕之画,易为浅学所借口耳(李、陶早年原也致力甚深)。
(二)六朝人简札之书,今可于敦煌所出“写经”见之,皆秀劲而带扁形,此可以《张黑女志》为其代表。

与《黑女志》相似者,北魏元氏墓志中之《元钦》,有其姿媚,无其挺拔(元氏墓志,世颇有伪品羼人)。

此外,《洪宝造像》《洪演造像》则尤为小品中翘楚。习小楷不宜取《石门铭》,以下诸品则《司马景和妻墓志》《张黑女志》《洪演造像》三种,斯其选耳。

译解:

六朝时期的碑版书法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其中,《根法师碑》、《始兴王萧憺碑》和《司马景和妻墓志》的用笔更为侧向,主要以姿态的优美取胜。《司马景和妻墓志》的字迹最小,《根法师碑》的字迹最大,但即便如此,如果能够巧妙运用其技法,即使是榜书也不难书写(如郑孝胥所书)。《李超墓志》的风格也源于此。

在这四类碑帖中,《石门铭》的用笔最为圆润,《爨龙颜碑》次之,《张猛龙碑》则兼具侧向,《根法师碑》的侧向用笔最为显著。侧向用笔易于学习,但也容易滋生弊端;而圆润的用笔则难以捉摸,学习起来困难,但一旦掌握,其效果也不易被察觉。这并不意味着六朝时期的书法风格仅限于此,但这些碑帖大致代表了六朝书法的主要风格。

除了上述碑帖,还有《李仲璇》、《敬显碑》、《高贞碑》、《高庆碑》、《晖福》、《凝禅寺三级浮图》等,这些碑帖的字形常见且平正稳妥,非常适合临摹学习,且较少流弊。我之所以强调防止弊端,是因为自李瑞清、陶濬宣以来,一些不良习惯已经深入人心,过于粗俗。正如赵之谦、吴昌硕的画作,容易被浅学者作为借口。

此外,六朝时期的简札书法,如今可以在敦煌出土的“写经”中看到,这些书法作品都显得秀劲且带有扁形,以《张黑女志》为代表。

与《张黑女志》风格相似的,还有北魏元氏墓志中的《元钦》,它具有姿媚的风格,但没有《张黑女志》的挺拔(元氏墓志中有许多伪品混入)。此外,《洪宝造像》和《洪演造像》也是小品中的佳作。

对于学习小楷的人来说,不宜选择《石门铭》,而应该选择《司马景和妻墓志》、《张黑女志》和《洪演造像》这三种碑帖。

学魏有得,可入化境;学唐有得,饶书卷气

六朝人真书,好处在:有古意,多变化。

至于笔法成熟,门户洞开,临摹时易寻痕迹,自当以唐碑为极则,而其过渡时期,则隋《龙藏寺碑》《孟显达碑》《董美人志》可为代表。

时人好尊魏抑唐,或尊唐抑魏,一偏之见,不可为训。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原可并行不悖,正如汉学、宋学不必相互攻讦也。

前言魏碑长处,在其下笔朴重,结体舒展,章法变化错综。而唐碑则用笔遒丽,结体整齐,章法匀净绵密(略有例外)。

就学习而论,学魏而有得,则可入神化之境;学唐而有得,则能集众长,饶书卷气。此其大较也。

译解:

学习魏碑书法,如果能够领悟其精髓,可以达到神化之境;而学习唐碑书法,如果有所领悟,能够吸收众家之长,增添书卷之气。

六朝时期的真书,其优点在于保留了古意,且变化多端。至于笔法的成熟、结构的开放、临摹时易于寻找规律,自然应该以唐代的碑刻为最高标准。隋代的《龙藏寺碑》、《孟显达碑》和《董美人志》则是过渡时期的代表。我们央美图书馆藏有《隋孟显达碑剪裱本》。

当代人往往倾向于尊崇魏碑而贬低唐碑,或者尊崇唐碑而贬低魏碑,这种偏颇的看法并不可取。魏碑和唐碑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原本可以并行不悖,正如汉代的学术和宋代的学术不必相互攻击一样。

魏碑的长处在于其下笔的朴重、结构的舒展以及章法的变化错综复杂。而唐碑则以其用笔的遒丽、结构的整齐和章法的匀净绵密(虽然也有例外)而著称。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够从魏碑中有所领悟,可以达到神妙的境界;如果能够从唐碑中有所领悟,则能够集众家之长,增添书卷之气。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略论唐碑大家风格

唐以前碑,书人署名者少。

唐以后则不然,故可以家数分,若欧、若虞、若禇、若李、若颜,皆大名鼎鼎,盛极一时,其用笔结构,集以前之大成,穷以后之诸变。

诗至唐而极盛,至宋而尽其变。

窃以为:书则至唐已由极盛而尽其变,元、明迄清,因无有出其藩篱者,此清末尊北碑、崇篆隶之所由来,盖已无路可走,不得不另寻途径耳。
唐人之书,严峻一派当以欧阳询为代表。询字信本,临湘人,官太子率更令,笔力险劲,八体惧工,名至国外,传世有《醴泉铭》《化度寺》《皇甫诞》《温彦博》诸种,以《醴泉铭》《化度寺》为最蕴籍。

询尝谓习书当:“莹神静虑,端己正容,虚拳直腕,齐指虚掌。分间布白,勿令偏侧,上下均平,递相顾揖。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勿使伤于轻软,不须怒降为奇。”皆经验之言。

其子通,也以书名,世称小欧,有《道因法师碑》《泉男生墓志》行于世。自科举盛时,书必宗欧《醴泉铭》,以硾拓过多,漫灭几仅存痕迹,而《化度寺〉又早无全本。

译解:

唐代以后的碑刻,书家署名的情况变得普遍,因此可以按照不同的风格流派进行分类,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李邕、颜真卿等,都是当时声名显赫的大书法家,他们的用笔和结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前人之大成,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歌在唐代达到了极盛,而宋代则展现了诗歌的多样性。书法艺术在唐代也达到了巅峰,其后的元、明、清各代,虽然也有杰出的书法家,但很难超越唐代的成就。这可能是清末时期人们尊崇北碑和篆隶书法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当时看来,传统的书法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唐代书法中,欧阳询以其严谨的风格著称。欧阳询,字信本,是临湘人,曾任太子率更令,他的书法笔力险劲,擅长多种书体,其名声远播海外。他的传世作品包括《醴泉铭》、《化度寺碑》(《欧阳询化度寺碑四欧堂宋拓孤本》)、《皇甫诞碑》、《温彦博碑》等,其中《醴泉铭》和《化度寺碑》尤为著名。

欧阳询曾提出学习书法的要领:“莹神静虑,端己正容,虚拳直腕,齐指虚掌。分间布白,勿令偏侧,上下均平,递相顾揖。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勿使伤于轻软,不须怒降为奇。”这些都是他多年书法实践经验的总结。

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也以书法闻名,世人称他为“小欧”,《道因法师碑》和《唐欧阳通泉男生墓志铭哈佛本》等作品流传至今。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书法学习往往以欧阳询的《醴泉铭》为范本。但由于拓印过多,这些碑刻的字迹已经磨损严重,几乎只剩下模糊的痕迹,而《化度寺碑》也早已失去了完整的版本。

(待续)

我们将《隋孟显达碑剪裱本》、《欧阳询化度寺碑四欧堂宋拓孤本》、《唐欧阳通泉男生墓志铭哈佛本》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来源:大成国学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