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9日,在东方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业指导下,“清酒起源研讨会”在四川成都邛崃平乐古镇隆重召开。来自历史学、考古学、发酵学、营养学、非遗技艺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清酒的起源、发展与文化价值展开了深入研讨,并首次达成系统性的学术共识。
2025年8月29日,在东方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业指导下,“清酒起源研讨会”在四川成都邛崃平乐古镇隆重召开。来自历史学、考古学、发酵学、营养学、非遗技艺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清酒的起源、发展与文化价值展开了深入研讨,并首次达成系统性的学术共识。会议希望通过学术研究和公众传播,让更多人认识到:清酒并非起源于东瀛,而是三千年前就已经在中华大地出现,并在西汉时期由司马相如推动达到文化与工艺的成熟。
一、论点一:文献与考古双证——清酒源自中国
首先,研讨会强调,清酒起源中国已具有文献与考古的双重证据。
其一,文献依据明确。
《周礼·天官·酒正》中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之句,清楚指出“清酒”已经是周代礼制用酒的重要类别;《诗经·大雅·旱麓》又载:“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说明清酒不仅存在,而且与宗庙祭祀、国家礼仪密切相关;《小雅·信南山》同样记载“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进一步印证了清酒在周代礼制中的地位。这些文字记述显示,清酒至少已有三千年历史,并且从诞生之初即与中华文明的“礼”紧密相连。
其二,考古成果支撑。
周代墓葬出土的尊、爵、觚等青铜酒器内残留有谷物发酵痕迹,表明当时已有较为成熟的发酵与过滤工艺;四川邛崃汉墓中出土的大量酒器(如浅口盏、陶罍),其形制完全符合清酒饮用习惯;尤其1985年邛崃出土的汉砖上刻有酿酒图案,更是直接证据。这些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构成了坚实的论据:清酒起源于中国,而非其他地区。
二、论点二:司马相如的贡献——“清曲”与“锦滤法”
研讨会进一步确认,西汉赋圣司马相如是清酒文化与工艺的重要奠基人。
发现与运用“清曲”。
在临邛与卓文君经营酒肆时,司马相如通过实践,首次识别出一种能使酒体更加澄澈、风味更加纯雅的发酵曲,并命名为“清曲”。这一发现不仅提升了清酒的风味,更为后世清酒工艺提供了理论基础。
首创“锦滤法”。
创业不易,卓文君欲典卖蜀锦以维持酒肆经营,司马相如遂灵机一动,将蜀锦绑于竹筒下部,结合苞茅进行压力过滤,从而酿出前所未有的清澈芳醇的酒液。这一“锦滤法”的出现,大幅提升了清酒的质量与产量,使清酒真正区别于混浊的米酒或浊酒,成为可独立发展的品类。
文化与商业的双重推动。
作为汉代文坛巨匠,司马相如通过辞赋作品将清酒带入文人雅士的审美体系,使之成为礼乐与文学的结合体。同时,他与卓文君经营酒肆的故事,更是让清酒从宫廷与庙堂走向市井百姓。研讨会专家认为,司马相如的独特贡献在于:他不仅是辞赋大师,更是清酒工艺创新者与文化传播者。
三、论点三:历史流变与对外传播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清酒逐渐走出中国。
其一,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传播。
随着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繁荣,清酒作为礼品与文化符号,被带到中亚与东亚各国。
其二,对东亚酿酒文化的影响。
公元4世纪以后,中国清酒的技术逐渐传入日本和朝鲜半岛,成为当地酒类文化的源头。日本酿酒学者坂口谨一郎曾评价:“中国创造酒曲,并将其传遍东亚,其意义不亚于四大发明。”
这一跨国传播过程进一步证明,清酒的根在中国,枝叶才在海外生长。
四、论点四:现代价值与文化复兴
研讨会还披露,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清酒中的“清曲肽”具有抗氧化、促进肠道健康、帮助酒精代谢等多重功效。这意味着清酒不仅是文化遗产,也具备现代营养与健康价值。
同时,四川酒企提出的“中国清酒‘三五体系’”——五步发酵体系、五感价值体系、五特产地体系,为清酒建立了系统的工艺与评价标准。这为中国清酒未来的国际化与标准化发展提供了路径。
成都广播电视台经济频道《城视民生》栏目作为本次活动的主办方,制片人罗毅说:“清酒不仅是中华礼乐文化的见证,更是中国人智慧与审美的结晶。”此次研讨会的成果,将推动公众形成共识:清酒发源于中国,而司马相如则是其文化代言人。这不仅为中国清酒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学术依据,也为未来“司马相如”成为东方文化和清酒文化的双代言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品牌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