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世界上首个国家层面古树名木保护专门立法。此次《条例》的施行,将为古树名木的保护提供更为坚实的法治基础。
今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世界上首个国家层面古树名木保护专门立法。此次《条例》的施行,将为古树名木的保护提供更为坚实的法治基础。
作为“有生命的文物”,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国宝”,是十分重要的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专门立法从法律层面加以保护,足见国家对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视。
古树名木蕴含了哪些生态和历史文化价值?江西又将如何进一步保护好古树名木,为建设美丽江西、美丽中国增添更多绿色底蕴?
乐安古樟。张泽群/摄
2000年印发的《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明确:古树,指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国内外稀有的以及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钢筋水泥为主的现代都市“森林”里,人们自是难觅古树名木的踪迹,但在一些古朴村落中,不经意间就能邂逅古树名木的身影。江西古树名木资源丰富,已调查并录入江西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的古树名木共计16万多株。
在吉安永丰县,全县共有古树名木1820株,古树群36个(437株)。在景德镇市浮梁县蛟潭镇礼芳村尤家山上,有500多亩属于金丝楠木系列的野生闽楠木树种群,这是我国保护植物名录二级保护树种,非常珍贵和罕见。
在萍乡芦溪县,有一千年古村,名为东阳。古村成片成林的古樟古檀、丹桂翠柏远近闻名。其中,百年以上的樟树有30余棵,千年古樟有7棵,呈“北斗七星”状分布,蔚为壮观,最大的一棵古樟需四五个成年人才能合抱。
每逢盛夏,当地村民在千年古樟下纳凉闲谈,好不惬意。近年来,不少游客为了一睹七星古樟的风采,千里迢迢慕名前来参观,这里一度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点”。
萍乡芦溪县东阳村七星古樟。
“无树不成村”,古树名木承载着乡愁记忆。乡愁是什么?可以是昔日母亲做的一道拿手好菜,唤起味蕾的原始记忆;也可以是一棵童年攀爬过的参天古树,镌刻游子的无尽情思。唐代诗人孟浩然应邀到一位农村朋友家做客,曾写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样的清丽闲笔。可见,树木与村落,在诗人眼中是密不可分的。
树是村的一部分,是一道动人的风景,也是岁月更迭、光阴流转的无声见证。“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树是乡愁一个具体的载体,寄托着羁旅漂泊的游子们最浓重的思念,是打开往日记忆之门的钥匙。而保护古树名木,就是在保护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乡愁。
“南方有嘉木”,古树名木彰显着人文精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树可象征高洁之士。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都写下过诸多咏叹古树名木的诗文佳作。诗人将树作为咏物的对象,通过比兴寄予心志。树也可寓意真挚的爱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佳句传诵数百年,被现代人称为“最有韵味的三行情书”。
归有光种下的那棵枇杷树,是江南庭院中可以寻觅的有形之树,更让后世无数人心中生发出一棵棵充满深情的无形之树。树木产生了文化,文化伴随着树木。江西余干文昌庙古槐、萍乡长平傩神庙古黄连木、陕西轩辕庙内轩辕柏……这些都是存木续脉的景观,它们是中华文化魅力与绵延的见证。保护这些古树名木,就是在保护以其为核心的精神场域与文化根脉。
“绿色活化石”,古树名木内蕴着生态价值。历经千百年各种洗礼的古树名木,是研究一方水土和生态变化的重要实证资料,具有极其丰富的生物信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研究发现,保护树种多样性可以显著提升森林应对干旱的抵抗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古树基因进行复原和改良,还有可能培育出优异的植物新品种。
从植物生态角度看,古树名木是珍贵树木、珍稀和濒危植物,这些树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生态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江市谭畔村古银杏树。
当前,尽管多数古树名木生长状态良好,但受城市建设、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被随意迁移、保护不当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尤其是散生在人类聚居区附近的树木,周边的垃圾、污水等改变土壤性质,妨碍着古树根系生长。
保护好古树名木,是推动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自今年起,江西启动首批乡村古树园申报,将评选出33个乡村古树园,打造一批以保护古树及其自然生长环境为重点,兼具科普宣教、游憩观赏及历史文化传承功能的乡村古树园,这些举措旨在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守护其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价值。除此之外,如何为古树名木更好地“重护藩篱”?
摸清“底数”,建立档案。要对古树名木进行系统摸底普查,并建立古树名木档案,适时更新名录。可以结合现代电子信息管理方式,根据采集到的古树名木信息,为每棵树制作二维码、办一个“身份证”,建立信息化动态管理系统,实行“一树一牌一码”的标准化、规范化、动态化管理模式。
定期“体检”,多重养护。要建立完善职责到人、监管有力、协调联动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明确古树名木“监护人”。属地相关部门要对名木古树的生长环境、现状、病虫害防治及管护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巡诊。对于复杂情形还需制定“一树一策”个性化管护方案,采用土壤改良、挖复壮沟、打孔松土、树体加固等技术改善树木的生长环境,促进树木恢复健康。
法治“兜底”,大力宣传。在城市更新和施工建设中应加大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对未经审批擅自砍伐、移栽树木等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同时,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宣传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通过进村入户、走街串巷宣传名木古树保护政策、养护知识,增强城乡居民保护名木古树意识,加大相关法律知识普及。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树名木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一个地方历史人文、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承悠久中华文化的具象载体。保护古树名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需要坚定的意识,更需要贯彻落实的行动。
作者:文颖 周晓芳
来源: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