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非遗传承人齐聚书香盛会,共话“守艺焕新”“活态传承”新路径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22:05 1

摘要:“作品如何转化为商品”“手工产品如何量产落地”“非遗如何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8月29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期间,由华夏手造非遗展示馆主办的中原非遗手工产业发展交流会在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展区举行,多位非遗传承人齐聚

“作品如何转化为商品”“手工产品如何量产落地”“非遗如何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8月29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书香河南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期间,由华夏手造非遗展示馆主办的中原非遗手工产业发展交流会在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展区举行,多位非遗传承人齐聚于此,以“守艺焕新·活态传承·产业赋能”为主题,共同探讨“产业破局、跨境赋能、传承共生”。

“13年前,我还是农村留守妇女,从摆地摊一针一线做起,如今我们团队已带动1000多名宝妈、农村留守妇女和残疾姐妹居家就业。”“余氏钩编”第四代传承人余水云,率先分享手工编织非遗的规模化传承之路。

为解决传承人短缺的问题,她的团队在2019年成立了驻马店市恒美职业培训学校——这也是河南省唯一专业手工编织学校,累计培训5000余名“织女”,并从中筛选转化1000余人为产业工人,实现了从3年前600人到如今千人团队的跨越。

针对手工量产这一核心难题,于水云提出“标准化拆分+组装”的创新模式:将编织产品如小熊玩偶拆解为耳朵、头型等零件,明确每部分的尺寸、针法标准,分配给不同团队专项制作,再通过组装车间统一缝合、固定位置,形成完整生产线;培训时则从“半小时上手简单成品”切入,让学员快速获得成就感,逐步扎根行业。

目前,她的团队产品已通过互联网销往全球十余国,还曾为迪士尼、迪奥、圣罗兰、肯德基等品牌代工定制玩偶与纪念品,线下作品及教学教室也落地郑东新区华夏手造非遗展示馆,未来更计划带动1万名女性实现居家就业。

手持黄铜手机壳样品,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属浮雕代表性传承人刘福喜,分享了金属浮雕在“定制与量产”间的平衡之道。他的团队以“高端定制”为核心,产品涵盖大型壁画、雕塑、家居装饰画、首饰、茶具等,拒绝“大众通货”,曾为国外啤酒品牌定制专属浮雕手机壳。但纯手工制作成本高——一款手机壳需1周时间完成,难以量产。为此,团队探索出“半手工+半机制”模式:用模具制作基础部件,再通过手工完成细节雕刻,既保留非遗的手工质感,又大幅降低成本。

刘福喜还提到,在线下团建、研学活动中,客户对“二次原创”的需求日益强烈,大家希望在统一材料包的基础上,做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因此他建议非遗项目可通过“量身设计指导”满足个性化需求,让体验者将情绪价值融入手工创作,提升体验者的参与感与产品的独特性。

在非遗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电商渠道的拓展尤为关键,拥有12年电商经验的刘琪慧,分享了“内容输出驱动非遗销售”的实战思路。她认为,非遗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故事性”,挖掘技艺背后的传承故事、展现手工制作的细腻过程,能与消费者建立深度情感连接,传递独特的情绪价值。

“郑州是蚕桑真正的发源地,作为传承四代的从业者,我不能看着这门手艺慢慢消失。”缫丝技艺非遗传承人陈根强,讲述了自己30余年的传承坚守。

1990年入行的他,曾因蚕丝被质量问题遭遇“500条送郑州亚细亚商场、400条退回”的挫折,此后便坚守“质量为王”,2006年创立郑州首个蚕丝被品牌,如今在黑龙江、河北、广西等地拥有加盟商。

为普及非遗知识、建立消费者信任,陈根强在抖音平台讲解“蚕丝优劣辨别法”。面对新郑蚕桑业衰退的困境,他创立“民族蚕桑文化园”,开展采桑、养蚕、剥茧研学活动,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陈根强坦言,希望借助华夏手造平台链接资源,突破创新瓶颈,让传统蚕桑技艺走向国际。

华夏手造非遗展示馆创始人、郑州如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燕表示,华夏手造将持续发挥平台优势,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展示、交流、合作的空间,推动非遗从“小众手艺”变为“大众喜爱的产品”,从“地域传承”走向“全球传播”。未来,期待更多非遗传人汇聚于此,以书香为媒,以创新为笔,共同书写非遗传承与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魏文杰/文 赵墨波/图

见习编辑 武辰婕

校对 杨阳

审核 田震

来源:东风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