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候者,既是南京江北新区,亦是南京大学。两者皆以“N”为名,但这一次的再携手,“N”不再只是南京(Nanjing)、北岸(North),而是崭新(New)、当下(Now)和未来(Next)。
一个寻常的工作日午后,一场不寻常的签约会在龙王山脚下举行。晴空之上挂着的朵朵白云,仿佛在热情招呼:“很高兴,再次见到你。”
问候者,既是南京江北新区,亦是南京大学。两者皆以“N”为名,但这一次的再携手,“N”不再只是南京(Nanjing)、北岸(North),而是崭新(New)、当下(Now)和未来(Next)。
由此展开,“N”的故事在新区呈现着N次方的精彩。
大约20年前,位于南京闹市区丹凤街的一处新建公寓,打出了一句技惊四座的营销语:南大以东,东大以南。两所高校于这座城市的分量,不言而喻。所以这八个字,好像什么也没说,却又胜过了万语千言。
年轻的朋友可能未必了解,就在同一时期,一江之隔的北岸天地,同样有着一段因两所高校而火热的燃情岁月。
相距仅两站公交车程的南京大学浦口校区、东南大学浦口校区,在世纪之交的20年里,培育了一批批优秀人才,为江北的转型发展创造了重要的人口与产业原始集聚。
20年后的今天,当南岸的金陵风华犹在闪耀,北岸的青春活力已奔涌于舞台中央。南大和东大这对邻居,随着新主城建设的步伐,再次聚首在龙王山下。
南大将与江北新区共同推进校区建设,不仅推动生化医药学科群集体入驻新区,还要合力共建数个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
与南大浦口校区仅一街之隔的现代产业创新中心,也是全国高校生物医药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所在地。再过一周,6号楼即将迎来东南大学“大医科”首批师生的进驻。
相比20年前,距离更近了,路也更宽了。
于南大和东大而言,是阅尽千帆后的归来,为实现高质量学科建设而来,更为全面融入产业发展而来。
毋庸置疑,雄厚的基础科研实力,是南京屹立于城市竞争中的坚实底气。但同时,将科研实力化作产业实力、将“研”值化作产值,亦是务实之举,是高校、南京及江北都需要去解答的时代课题。
龙王山下,这块全省全市生命健康产业高地,这块产城融合的热土,无疑在探寻更多的答案。
以南大浦口校区与现代产业创新中心之间的新城香溢紫郡小区为圆点,短短500米半径范围内,有多少故事在发生?
3所双一流高校(还有即将入驻的中国药科大学),未来5年将有近万名师生成长于此、奋斗于此;4家上市企业,集萃药康、药石科技、药捷安康都贴着“南大系”标签;焕新中的龙王山体育公园、龙王山城市客厅,呈现全新的城市界面。别忘了还有非常核心的一条:火热建设中的南京北站,5分钟车程可及。
链接,是这里的热词。城市与城市、高校与高校、校友与校友、科学家与创业者、产业与生活、现实与未来,无数种链接孕育着无限的想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王山究竟是否有过龙王出没,不得而知。但我们相信,新的时代叙事下,真正的名,是高等学府的求真务实之名;真正的灵,是心怀理想者,不断开拓的发展道路之灵。
从龙王山下到城南河畔,一段又一段故事正在发生。我们渴望着,他们能有如南大东大这两颗璀璨明珠的传播力,从大江北岸走向宽广的世界,告诉世界,这片年轻的科创热土有那么多激励人心、温暖人心的力量,有那么多埋头前行的人,还有那么多值得去等待的期许。
一如曾经从学府路、东大路起步的学子,在各自人生路上的探寻。当年求学于此的他们,如今普遍已过不惑之年。他们中有的已越过山丘,有的仍在奋力攀爬,每一种孜孜以求的样子都在绽放生命光彩。
签约落笔之时,就是未来开启之时。
曾经,无数的过往和无数的人们,都和江北有关。未来,我们坚信,无数的远方和更多的人们,会与江北有关。
通讯员 吴小荣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苏宁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