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月春风暖,城南庙会长。八方商贾聚,几处戏台望。”千百年以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六日是汝阳县三屯古镇古刹庙会。这天三屯古镇周围四堡的人们都要汇集一起红红火火地闹社火,有擂铜器、耍火龙、舞狮子、踩高跷、旱船、故事女、军牢、十盘家什,最经典的、最罕见的还要数岘山脚
“二月春风暖,城南庙会长。八方商贾聚,几处戏台望。”千百年以来,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六日是汝阳县三屯古镇古刹庙会。这天三屯古镇周围四堡的人们都要汇集一起红红火火地闹社火,有擂铜器、耍火龙、舞狮子、踩高跷、旱船、故事女、军牢、十盘家什,最经典的、最罕见的还要数岘山脚下南保村的马仔开刀。马仔开刀是在予西道教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独特的地方民间信仰形式,就是用活人扮演马仔,以替代牲畜当作祭品,民间称活刀头,摆在祭台迎祭祖师活动。这一风俗起始于唐代一直延续至今。
据传,唐久视元年(700年),阎朝隐被选入奉宸府内供奉武则天。皇帝武则天游幸岘山期间身体不舒服,长时间未能康复,宫中太医院也束手无策。武皇则降旨让大臣阎朝隐,到岘山祈祷,求祖师保佑身体康复。阎朝隐接到圣旨后,到岘山广行宫先剃尽浑身毛发,斋戒沐浴,把自己放在盘中,当作祭品以替代猪羊供品,摆在祭台上为武则天虔诚祈祷。
阎朝隐从岘山祈祷后,回到神都洛阳,武则天的病刚好痊愈。于是,皇帝武则天给阎朝隐很多褒奖赏赐。并想起唐太宗曾以“危峰独见”封赐岘山,也封岘山为伏牛第一山。有阎朝隐《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诗为证:管籥周移寰极里,乘舆望幸斗城闉。草根未结青丝缕,萝茑犹垂绿帔巾。鹊入巢中言改岁,燕衔书上道宜新。愿得长绳系取日,光临天子万年春。此后,人们将武则天岘山游春的故事刻石碑或绘画以记之。自大臣阎朝隐在岘山用己身做供品祈祷后,岘山便开始有了一年一度的用活人做祭品祭祀祖师这种独特宗教信仰风俗,称为马仔开刀。
二十六日这天一大早,广行宫道长、道姑和香客代表组成的神职队将祖师神像,从岘山崇天宫护送到南保村头,南保的马仔、东保的军牢、北保故事女、西保的排鼓、三屯的八抬大轿,迎接祖师神像上轿。祖师神像入坐大轿后,前面呜锣、甩鞭开道。马仔后在轿前三拜九叩,军牢12人持刀枪相护,文官相随,道教团队前导,掬香诵经队伍相随。神物祭器,神前仪仗一应俱全,气势威严。地方民间艺术表演有几十面锣鼓、经担舞、夹板舞,狮子舞,秧歌舞等。整个队伍旌旗烈烈,锣鼓震天动地,社火异彩纷呈,绵延数里,成为声势浩大的地方民间艺术盛典。游街完成后,将祖师神像送入广行宫真武大殿入座。马仔再次三拜九叩。中午接送仪式结束,下午广行宫对台戏为祖师爷连唱三天三夜大戏。庙会辐射周边区域,甚至吸引外地游客专程前来,形成“万人空巷”的场面。古镇长达数公里的摊位涵盖传统手工艺品、特色小吃(如羊肉串、糖葫芦)、农副产品等,兼具烟火气与文化气息,
三屯古镇古刹庙会承载了地方非遗文化,如道教仪式、传统戏曲等,成为展示乡土风情的重要窗口,通过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活动形式,既保留了原生态民俗特色,又适应了新时代的传播与参与需求,成为兼具文化深度与大众吸引力的年度盛事。
来源:褚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