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让千年民俗焕新颜,木版年画首次“贴”上手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20:55 1

摘要:“打开手机,就能看见朱仙镇木版年画里的胖娃娃抱着鲤鱼朝我笑,既喜庆又特别!”8月29日,在郑州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出版博览会上,李女士的手机屏保画面引来大家啧啧称奇。这张屏保是一张由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年年有余》改造的数字作品,色彩鲜亮、细节精致。

“打开手机,就能看见朱仙镇木版年画里的胖娃娃抱着鲤鱼朝我笑,既喜庆又特别!”8月29日,在郑州举行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出版博览会上,李女士的手机屏保画面引来大家啧啧称奇。这张屏保是一张由河南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年年有余》改造的数字作品,色彩鲜亮、细节精致。

据参展方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孔令刚介绍,该社将传统木版年画数字化开发,设计成手机屏保,下一步还将继续用数字技术,将优秀传统艺术和传统民俗元素制成手机屏保、表情包、短视频等其他数字衍生产品,深入探索用现代数字技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活化”实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木版年画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于汉代,盛于明清,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等地的年画风格各异,承载着古人对丰收、平安、团圆的美好期盼。

传统木版印刷工序复杂,一幅年画需经起稿、刻版、套色等十余道工序,制作周期长;线下传播范围有限,年轻人对其认知多停留在“过年贴的老画儿”,鲜少主动接触。

“要让年轻人爱上年画,得先让年画‘走进’他们的生活场景。”朱仙镇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张继中是这场“年画焕新”行动的参与者之一。张继中自幼接触木版年画,是万同老店木版年画作坊第五代传人,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传统年画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用高清扫描技术完整记录木版年画的纹样、色彩细节——小到年画中人物衣袂的金线勾勒,大到年画里的山水构图,都以像素级精度存入数字库。“传统年画的矿物颜料有独特的光泽感,扫描时我们特意调整了色温参数,确保数字版本还原这份‘古色古香’。”张继中说。

在技术转化环节,团队并未简单“复制粘贴”,而是结合现代审美与数字技术进行创新:用动态设计让年画中的“门神”眼神微动、“胖娃娃”手中的鲤鱼轻轻摆动,既保留传统韵味,又增添互动趣味;针对不同手机屏幕尺寸,优化画面构图,避免关键元素被裁剪;还推出“节气限定款”,如清明将年画中的“春牛图”与柳枝元素结合,中秋让“玉兔捣药”年画融入月亮渐变效果。

据悉,这是国内首次将传统木版年画“贴”上手机,将纸质年画变成数字产品,是一次传统文化数字化开发的有益尝试。

“数字技术不仅是‘搬运工’,更是‘翻译官’,把传统民俗的‘语言’转化成年轻人能看懂、喜欢的形式。”河南民俗协会主席彭恒礼说。

“传统文化的‘根’不能丢,但‘形’可以变。”河南大学出版社副总编邵培松表示,手机屏保虽小,却是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微窗口”。未来,随着AR、AI等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或许还能实现“用户自定义年画元素”“扫描屏保听年画故事”等新玩法,让千年民俗在数字时代持续“圈粉”,实现“活在当下、传向未来”。

文丨记者 何晶图丨受访者提供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