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乌冲突进展了三年多,即便川普玩了命的介入,但是距离和平似乎依然遥远。可即便这样的战争,居然也没压住南亚次大陆那三天的炮火声,似乎那三天的战争,比三年的俄乌冲突还能搅动全球的浑水。
俄乌冲突进展了三年多,即便川普玩了命的介入,但是距离和平似乎依然遥远。可即便这样的战争,居然也没压住南亚次大陆那三天的炮火声,似乎那三天的战争,比三年的俄乌冲突还能搅动全球的浑水。
这场战争就发生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那三天的战争不但给全世界上了一堂免费的政治课,还把中美之间的关税贸易战给打停了。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把美国的那点小心思扒了个明明白白。
那到底印巴之间的冲突是由何而来?这场战争又给世界什么启示?为何说这场战争把美国的小心思扒了个一干二净呢?
要是给印巴冲突追根溯源的话,还得从当年的殖民时期说起。
当时的整个南亚次大陆都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从17世纪就开始对印度逐步蚕食殖民,到19世纪70年代的时候,英国政府从东印度公司手中接过了印度的统治权,基本上统治了整个南亚次大陆。
在这一时期,英国虽然不断的传播基督教信仰,但是当地的信仰冲突依然存在。大多数印度人依然信奉传统的印度教,而还有不少人信封伊斯兰教。
而宗教问题则是最容易引发区域冲突的,但是英国的殖民统治者并不在乎当地的宗教冲突问题,甚至为了方便他们统治,还有意扩大原住民之间的冲突。
每次产生问题基本上都是大而化小小而化了的方式,但是祸根至此也就留下了。
不过,随着殖民时期的结束,甚至于一战的到来,导致英国的国力日渐衰弱。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对于殖民地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弱。
尤其是二战后,英国已经没能力掌控殖民地的统治,美国从英国手中接过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指挥棒,为了海外的市场和原料,美国也必须打破英国的殖民势力。再加上全世界的民族独立运动兴起,印度的独立已然成了必然选择。
可是英国人撤走的时候却没干什么好事,直接给印度搞了个“分而治之”的方案,也就是47年签订的《蒙巴顿法案》。
简而言之,就是靠着信仰的不同来进行划分,直接变成两个国家,印度教信仰区域就属印度,穆斯林多数的地方就成为了巴基斯坦。这想法听起来好像能避免宗教矛盾,实际上却埋下了大雷。
这颗雷就埋在克什米尔地区,但当时英国的说法,克什米尔的归属应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来决定,到底是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是保持独立。
这地方的人口本来有77%都是穆斯林,按道理就应该加入巴基斯坦,或者为了照顾另外30%的人口保持独立。
可是克什米尔的土邦王本人却是印度教徒,刚开始他哪边也不想加入想当独立王国的国王,后来发现这独立的国王不是好干的,干脆要求加入印度!
英国在这个问题上也没起好作用,他们巴不得独立之后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有矛盾,于是干脆搁置的克什米尔的问题。
可问题是,这一地区不是想搁置就能搁置的。
这个地区本身就非常敏感,这里是四个国家的交汇所在,算起来还是个兵家必争之地。
军事意义非凡,控制的该地区不但获得了重要的战略缓冲,还在军事事务中能够占据有利位置。
更重要的是,这地方还是当地的水源地。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位于巴控区的上游,巴基斯坦控制区70%的农业还有生活用水皆仰仗该地区河流的水源。
也就是说大半个巴基斯坦的水资源都受到印度控制,所以说在1960年的时候,世界银行协助双方签订了用水条约,但之后每次双方冲突的时候,印度就总会断绝上游水源来惩罚巴基斯坦。而这种行为则直接威胁了巴的用水安全和粮食生产,导致双方矛盾更加激烈。
总的来说,印巴之间的冲突就像一团乱麻,有英国殖民留下的烂摊子,有宗教信仰带来的分歧,有地缘战略上的争夺,还有实实在在的资源矛盾。
这些问题缠在一起,让两个国家从独立那天起就摩擦不断,直到现在都没彻底解决。
而这一次所爆发的战争,说起来也带点偶然性。2025年四月下旬,印度在克什米尔的控制区那边来了群游客,冷不丁遭了枪击,当场死了26个人。
这种行动,那也是妥妥的恐怖袭击了,而印度则不由分说的就认定是巴基斯坦在背后支持。
双方也没有进行正式的谈判,连调查工作都非常粗糙,还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就直接动了手。
印度战机带着炸弹就冲过去了,说是要“清除恐怖分子窝点”。
巴基斯坦的反应远远超过整个世界的认知,立刻就起飞了歼10c进行反击,直接把印度一架米格21给打了下来,印度的飞行员还成了俘虏。
紧跟着,印度发起代号为“朱砂行动”的军事行动,向巴基斯坦的9个既定目标发射了导弹,导弹直接摧毁了一座水电站的大坝。
5月7日,巴基斯坦赶紧关闭了全国的空域,并宣布进入了紧急戒严状态。
印度在空战取得了一定成果之后,立刻又派遣空军出动。之后的空战大家基本都知道了,巴基斯坦出动歼-10C战机,击落了6架战机,到了5月9日,巴基斯坦军队使用中国援助的寂静狩猎者,60度电摧毁了77架印度无人机。
到5月10号,巴基斯坦的导弹都快打到新德里郊区了,三天时间,局势从嘴炮直接飙到了准全面战争,快得让人来不及眨眼。
再看俄乌那边,打了三年,早就成了一锅温吞水。双方在乌东的泥地里挖战壕、埋地雷,今天你占我一个村子,明天我夺你个高地,推进速度比蜗牛爬还慢。
北约国家在后面递枪送炮,俄罗斯咬着牙硬扛,两个国家就是没完没了的消耗,人命仿佛成了最廉价的资源。
对于这场战争国际媒体刚开始还天天追着报,后来也烦了,头条位置早就让给别的新鲜事了。
说白了,这场仗就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除了让两边老百姓遭罪,对全球格局的冲击力,其实早就疲软了。
但印巴这三天不一样,活脱脱演了场现代战争的样板戏,把“快准狠”三个字刻在了教科书上。整场战斗不但精彩纷呈,而且还给整个国际军事观察上了一课。
印度这边,配置的从俄罗斯购买的s400防空系统,战前吹的神乎其神,说是能拦截所有的空中目标。
而高价从法国买来的阵风战斗机,是四代半战机,对上巴基斯坦的歼10c是有代差优势的。
可S400拦不住巴基斯坦的无人机不说,阵风连歼10c的面都没见到,就被干掉了6架。
巴基斯坦靠着中国给的那些无人机、精确制导导弹,把“不对称作战”演绎的淋漓尽致。
这种战局,给人一种”弹弓打坦克”,偏偏还把坦克打爆了的感觉。这让印度和很多全世界逃换武器装备的国家醒悟过来,原来“万国造”武器根本不行!
中国的歼10c之所以能压着印度打,主要靠的就是整体的系统化支持。雷达、预警机、战斗机、导弹全部统一系统,所有设备共享视野,战斗机就像长了千里眼,导弹更是可以进行超视距攻击。
反观印度这边,美国的作战体系,搭载俄罗斯的防空系统,指挥法国的战斗机,发射美国的导弹,自己跟自己的设备之间都有技术壁垒,左手跟右手都有语言不通的问题,能打胜仗才有鬼呢!
而这些问题的爆发,影响最大的还是美国。美国这才发现自己卖到全世界的那些军火,恐怕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用。
这些年美国在印太地区天天喊“战略重心转移”,把印度当宝贝疙瘩,又是卖F-35又是签防务协议,恨不得把印度打造成“亚洲版北约支柱”。
结果真的打起来,三天不到,就让巴基斯坦这样一个小国揍了个鼻青脸肿。如果不是巴基斯坦的陆军没冲出来,恐怕新德里的名字又要改了。
这时候美国人突然回过味来,原来中国真的成了硬茬子。印度飞机在有代差的情况下被轻松完虐,自己在太平洋上就真的能占到便宜吗?
军事上的问题自然也会反映到经济上,这边的战火一响,中美贸易战那边就有了新动静。
于是乎,之前喊得震天响的“对华制裁清单”,悄悄撤了好几页。
谈判桌上,美国代表的语气也软了,说是“暂停部分关税措施”,其实谁都明白,这是美国想先喘口气,看看清楚再说。
其实,中美贸易战的暂停,说到底就是美国这场“挂不住”的直接后果。
当美国意识到,自己在军事上的优势没那么绝对了,经济上再跟中国死磕,纯属给自己添堵。
毕竟,贸易战打下去,美国南方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南方的选票就会出问题,再这么拖下去,南北战争就该重新爆发了。
而硅谷的芯片少了中国市场,华尔街的资本也不答应,特朗普在北方的选票也会有问题。
况且,美国以前觉得能靠贸易战拖垮中国,现在一看,中国不仅没事,军事技术越来越先进,再打下去,怕是自己先撑不住。
其实说到底,印巴这三天的仗,比俄乌三年更有冲击力,不是因为打得有多狠,而是它打碎了很多人固有的想法。
比如“大国一定能战胜小国”,“美国说的都是对的”之类的。
当美国的“印太战略”在三天内露了怯,手里的关税大棒自然也就发软。
如今全世界都看得明白,这个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实并没有它自己想象的那么强大!
参考资料:
1.印巴克什米尔冲突:南亚核火药桶上的和平博弈 新京报 2025-06-09
2.晨枫:歼-10C击落“阵风”,是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性时刻 观察者网 2025-05-10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晨枫】
3.张维为《这就是中国》287期:印巴冲突的深远影响 观察者网 2025-06-15
来源:元衡防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