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知乎上话题热度较高的一个问题,在网友的热切讨论中,从车企,到方案商,各种品牌的名字层出不穷,当然,口碑也是褒贬不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感受中国辅助驾驶的飞驰速度,无论从工程技术,还是商用落地,中国已经有可以比肩全球的硬实力。
“现阶段,国内辅助驾驶处于什么水平?”
这是知乎上话题热度较高的一个问题,在网友的热切讨论中,从车企,到方案商,各种品牌的名字层出不穷,当然,口碑也是褒贬不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感受中国辅助驾驶的飞驰速度,无论从工程技术,还是商用落地,中国已经有可以比肩全球的硬实力。
而最近,华为乾崑则让这一速度具象化。
8月12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通过微博宣布:搭载乾崑智驾技术的汽车突破100万辆。相较上次华为公布的30万辆的数据,中间仅间隔10个月,230%的增速,也使其成为全球辅助驾驶方案商用领域增长最快的存在。
相对应的,有媒体做过粗略统计,2025年上半年,搭载城区领航辅助新车累计终端销量为90.3万辆,前5个月环比增速在15-20%之间。
不难理解,100万辆这个概念,无论是对于华为乾崑,还是对整个中国辅助驾驶,都足以算得上里程碑般的突破。
与此同时,华为乾崑累计辅助驾驶总里程创下40亿公里的里程碑,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行驶近10万圈。
从装车量到实际使用量,这两组数据或许是针对知乎网友的最好答案。
中国辅助驾驶在领先,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换个角度看,科技巨头颠覆辅助驾驶乃至汽车产业,这件事本身影响力“有余”,可借鉴性“不足”,因为,无论是乾崑之于智驾,还是智驾之于乾崑,都极具特殊性。
换句话来说,这段足以载入汽车行业史册的“神迹”,对于同行业来说,注定是难以复制的。
一骑绝尘,华为乾崑“执掌乾坤”
中国辅助驾驶到底有多卷?
在2024年1月23日,特斯拉第一次向全部普通用户推送使用“端到端”的FSD V12时,“端到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非常陌生。中国厂商则仍在技术摸索阶段。而到了2025年, “端到端”已经成为中国自主品牌中高端的标配,夸张点来讲,不提端到端,甚至没有办法举办发布会。
技术方案的极致内卷,也带来了产品的急速落地,且尤以城区领航辅助明显。有机构预测,预计2025年全年搭载城区领航辅助的新车将超过200万辆。而这一数字在2023-2024两年仅为19万辆。两年时间,消费者对智驾的认可度已经不在同一量级。有业内人士调侃到,汽车电气化用了100年,新能源电动化用了10年,而网联车的智能化只用了不到5年。
具体到智能化场景上,相较于高速NOA,城区领航辅助在技术上难度更大,却也更符合消费者心中的智能网联车的认知,自然也成为车企迈入高端市场的必争之地。谁能引领市场,谁就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激烈竞争下,华为乾崑的表现可谓“一骑绝尘”:今年上半年,华为乾崑智驾的总装车量达到255,488辆,在前十大供应商总量份额里占据28.3%,超过第二、三名的总和,成为城区领航辅助装车量最高的供应商。
而放在更为挑剔的豪华车市场(35万元以上),华为乾崑智驾更以 53.2% 的份额形成压倒性优势,超过了第 2 至第 7 名供应商的份额总和,与其他整车厂和方案商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市场格局。随之而来的,就是行业的马太效应凸显,消费者和整车厂商只相信市场,华为乾崑成为了首选。
高速增长的市场,十足碾压的势头,证明了华为乾崑在实际体验和客户教育上,已经形成了自己难以撼动的壁垒。对于一般企业来说,二者做好其一,已是不易,两者都能做到,难如登天,这也是成就卓越企业的关键。
把市场做到极致,核心驱动力源于华为乾崑智驾“好用,用户爱用”的产品底色,这是一套以技术为依托的产品逻辑,“好用”是因,领先的技术体验和稳定的功能表现,形成了口口相传的好口碑,也就顺利成章促成了“用户爱用”的果。这一套逻辑,华为在诸多产品线已是屡试不爽,也给其称霸辅助驾驶市场的底气和资本。
一场超过十年的高压投入
当然,好用的辅助驾驶,意味着对技术的足够苛刻。在辅助驾驶领域,人们普遍认为城区领航辅助驾驶是汽车智能化下半场的“皇冠上的明珠”,本质仍是一场技术底蕴的比拼,绝非小打小闹的作坊式玩法可以轻易涉足。而“技术”基因,早已流淌在华为乾崑的血液之中。
和汽车研发一样,辅助驾驶研发也是“烧钱”的生意,投入往往以“亿”为单位。从华为2012车联网实验室起步时的技术积累算起,华为在这一领域的深耕已超十年,仅去年车BU的研发投入就突破200亿。而这持续且高强度的投入,正是华为乾崑智驾技术不断进化的底气所在。这般量级的投入,对于那些仍在融资路上艰难跋涉的企业而言,无疑是难以企及的门槛,只能望其项背。
另一方面,重金投入的前提是要有极其清晰的业务规划,从华为乾崑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对业务谋划十分清晰:即始终立足底层核心技术,坚持 “真全栈自研”,从传感器、硬件平台、操作系统、软件算法到云技术的深厚积累,高强度的投入,带来的是一代一代持续领先行业的技术解决方案。简单来说,核心的自己搞,优势的深入搞。这样才能保证绝对的自主权。
依托这一套清晰的布局,华为ADS产品的迭代路径不仅顺应市场规律,更实现了高效进化:2022年推出ADS 1.0,率先实现城区辅助驾驶NCA的商用;2023年发布ADS 2.0,业界首发全向主动安全功能,并支持全国范围通行;2024年推出ADS 3.0,首创“车位到车位”的智驾覆盖场景;2025年4月,ADS 4正式发布,在架构、安全与用户体验上实现全面升级。值得关注的是,将于9月正式推送的ADS 4,据称将带来从“类人驾驶”到“超人驾驶”的颠覆性体验。
这种既有底线,又有突破的升级策略保证了整体发展不会被赶超,更不会出错。
敢花钱,会花钱,是华为在几十年的数百个业务积累出的经营之道,如果仅从智驾对技术实力的高标准要求上,华为乾崑同样无出其右。
一群志同道合伙伴的相互成就
做辅助驾驶,归根结底是对汽车使用方式的一场颠覆。而在改造汽车产业的进程中,华为乾崑对自身的短板与优势有着清醒认知:在汽车工业制造领域虽不及传统车企深厚,但凭借硬核技术实力,足以撬动产业生态。让更优质的车型搭载更先进的辅助驾驶系统,这是当前科技公司切入行业的主流路径;但要真正构建起完整生态,聚合一批志同道合的伙伴,则彰显了更高维度的能力。
至于如何与伙伴互相成就,华为乾崑选择了“鸿蒙智选+Hi”两条腿的模式,蹚出了一条行业前所未有的合作方式,并取得了实打实的市场突破。
在与众多车企的合作中,华为乾崑不仅助力打造了“智驾即华为乾崑”的鸿蒙智行系列车型,更让长安、广汽、岚图、比亚迪、东风等品牌的多款产品获得了更高关注度。目前,合作上市的车型已超28款,覆盖15万至100万以上不同价位区间,涵盖多样车身形态与动力类型。像阿维塔07Pro、长安深蓝S09、广汽传祺M8、东风岚图梦想家等耳熟能详的畅销车型,均搭载了华为乾崑智驾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乾崑也与奥迪达成深度合作,推出的奥迪A5L Sportback打破“燃油车无法支持高级辅助驾驶”的技术壁垒,实现“油电同智”。这种中国智驾+德国车企的大胆尝试,不仅改写了传统豪华油车的合作研发路径,也让德国车企真正意义上对中国智驾刮目相看,注定将深刻影响全球汽车工业格局。
一套“乾崑魂”,赋能多品牌智驾车,这背后考验的,正是华为乾崑对不同品牌调性、车型级别、使用场景乃至动力架构的适配硬实力。尤其对传统车企而言,在智能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中,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志同道合的协作伙伴,更是能指引方向的领路人,因此对辅助驾驶方案提供商的综合实力与生态构建能力格外看重。
如今华为乾崑合作生态圈的持续壮大,已然印证了其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广泛认可度。当“乾崑智驾”逐渐成为高级别辅助驾驶的标杆符号,对车企而言,与之深度绑定既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最优解,更是一场技术与市场的双向奔赴。
在刚刚举办的智界及问界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华为乾崑再次展现出强大的产品迭代能力,重磅推出了新款智界R7、智界新S7以及问界M8纯电版。新车在人与车的智慧连接层面实现进一步进化,全新配色的问界新M5、开启预售的享界S9T与尚界H5,以及即将亮相的全新问界M7,均体现出华为乾崑对细分市场的精准打磨,使其在快速变化的辅助驾驶市场中更加从容。与此同时,诸如智界系列新车型,也正助力如奇瑞这样的传统车企更平稳地迈向智能化新时代。这些都彰显出华为乾崑持续的生态影响力与不断扩圈的“朋友圈”潜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华为乾崑在辅助驾驶领域的渗透比例还将持续提升。其在智慧连接、智能座舱、高阶辅助驾驶等方面的系统化能力,正逐步成为行业智能化演进的重要支撑。同时,合作伙伴的不断扩大与车型矩阵的持续丰富,也将共同推动乾崑生态规模稳步增长。
滚滚前行,从商业闭环到价值飞轮
百万销量,积于不断壮大的生态合作,发于用户实打实的相信与选择。在车评网站上,我们会看到不少真实车主关于“开完问界以后回不去了”的热闹讨论,其本质就是对“乾崑智驾车真的好开”的共识。
事实的确如此:截至2025年7月底,华为乾崑辅助驾驶总里程已达40.5亿公里;单看7月,用户人均辅助驾驶里程达699公里,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4倍。另据数据显示,其辅助泊车功能累计使用次数已突破2.6亿次。这些数据,是智能化正深刻变革人们出行方式的有力铁证。人们开始相信,汽车远比想象的聪明,智能化让开车变成了一件舒服的事情。
就像靳玉志此前所说的那样,一款产品好不好用,应该让用户说了算,数据不会说谎。功能好用,用户才会爱用!
合作生态的持续扩容推动搭载车型销量节节攀升,而庞大的用户基数与高频使用场景,又反过来积累了海量真实路况数据,进一步优化辅助驾驶技术的性能、拓展功能边界,让智能辅助驾驶名副其实。
十余年的积累,华为乾崑已经构成了"用户认可-车企合作-销量增长-数据积累-体验升级"的正向循环,更深层的,则是完成了“技术→商业→用户→数据→技术"的价值闭环的构建。这种价值闭环将成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推动智驾稳定,安全发展的核心逻辑。
此外,技术的成熟也让当下辅助驾驶的边际效应已经凸显,无论是车企,还是辅助驾驶供应商,都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大的价值,而率先占据市场领导者位置的,有着足够的空间,影响甚至改变市场规则,这也是华为乾崑持续雄踞市场第一的深远价值。
写在最后:
几年前,在汽车工业智能化萌芽阶段,人们普遍相信,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燃油车,其智能化进程一定是各个汽车厂商的自我进化,因为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车主对智能化的追求与自身的能力边界,但现在看来,因为华为乾崑等科技巨头的加入,一场1+1>2的市场变革已然坚不可摧。
对华为乾崑而言,改变智能汽车产业的价值逻辑,远比直接下场造车更具挑战。但它偏偏选了这条更难走的路,却在这条布满荆棘的赛道上越跑越快,还赢得了无数用户的真心认可。这种路径,在华为改写过的诸多产业中,既透着熟悉的影子,又藏着意外的惊喜。熟悉的是“用技术撬动市场”的底层逻辑始终未变,意外的是,这场产业巨变的到来,竟快得让人始料未及。
当然,相较于国内汽车市场每年2500多万辆的增量规模,100万辆的搭载量仍显渺小,未来的路还很长;而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智能化的漫漫征途,40亿公里的累计里程也只是起步阶段。这场容不得片刻喘息的耐力赛,终究需要更多参与者并肩奔跑。华为乾崑用独有的“狂飙模式”筑起了行业门槛,但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看到:中国产业有可以持续高速飞奔,实现变道超车的可能。
来源:南冥一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