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吴川古城--详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4 08:22 3

摘要:说明: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只有古建筑/古文化是城市独有的旗帜。本文是根据现有大数据分析,围绕古城来进行重点历史梳理,从古城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城市历史,提高对古城遗址以及古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因作者个人阅历有限,文中对于个别关键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另外,不习惯看长文的

说明:现代建筑千篇一律,只有古建筑/古文化是城市独有的旗帜。本文是根据现有大数据分析,围绕古城来进行重点历史梳理,从古城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城市历史,提高对古城遗址以及古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因作者个人阅历有限,文中对于个别关键点不一定面面俱到。另外,不习惯看长文的,只想简单了解过程的,可以直接听简化后的视频版本。

视频汇总在作者的视频合集:广东省古城史系列

在讲述吴川的历史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有哪些重要古老建筑或遗址留存至今。

梧山岭贝丘遗址:位于今吴川市境内,是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址(约4000年前),展示了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注:该遗址出土陶罐、石网坠等,修正了吴川人类活动始于晋代的旧说)

茂山书院:始建于晋代,是一处重要的文化教育场所,体现了古代吴川地区的学术氛围和教育传统。

唐朝古船遗址:反映了当时吴川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地位,以及其与外界交流的历史。

宋朝梅菉祖庙:这座庙宇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研究宋代吴川社会生活的重要实物证据。

吴川古城的来龙去脉

远古时期至隋朝的演变与名称起源

早在新石器时代,南越族的祖先就在鉴江下游这片土地上开始了他们的生活。

秦代时,这里属于象郡的一部分,西汉初期则是南越国的地盘。

到了三国至南朝时期,这片土地归广州高凉郡下的高凉县管辖。

南朝宋元嘉年间(大约公元424-453年),朝廷在这里设立了平定县,这是吴川最早的县级行政单位,隶属于高凉郡。取名“平定”,寓意着平息战乱、安定一方,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注:这段历史推测为延伸的风俗——南朝设平定县后,农业逐渐兴盛。田艾(鼠曲草)是田间常见植物,吴川人将其制成艾粿,寓意祛病消灾,农历二月初二捣艾绒、蒸艾粿,民间认为吃艾粿能“清除体内尘埃”,延续了古代农耕社会的食疗传统。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除了平定县,正式设立了吴川县,并且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关于“吴川”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为县城东部有一条叫“吴川水”的河流,它是鉴江的一条支流;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吴川”这个名字来源于境内被称为“吴家地”的地方,那里汇聚了鉴江、袂花江、梅江三条河流。这两种说法都与当地的水系密切相关,体现了吴川作为岭南水乡的特色。

注:独特地理环境延伸的风俗——冬至当天全家必吃姜饭,生姜驱寒、腊味增香,既顺应岭南湿冷气候,也体现“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

唐宋时期的变迁与发展

唐武德四年(621年):

冯盎(岭南名将冯宝与冼夫人的孙子)率岭南二十州归附唐朝。唐代时,吴川县属邕管都督府罗州招义郡。

注:冯盎家族背景:冯盎的父亲是冯仆(石龙太守),祖母是冼夫人(俚族首领,助隋唐平定岭南)。家族在岭南拥有深厚影响力,冯盎归附唐朝,避免了岭南战乱,被百姓传颂为“和平守护者”。

五代十国期间,吴川县继续归属于罗州。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朝廷废除罗州,吴川县改属辩州(今湛江徐闻一带)。

辩州之名:“辩”取“辩才无碍”之意,因辩州地处南海,商贾往来频繁,需通晓方言与贸易规则。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2 年),辩州改名化州,吴川县归属化州管辖。

南宋末年的1278年,宋端宗赵昰为了躲避蒙古军队的追击逃到了吴川附近的硇洲岛,在那里不幸病逝。他的弟弟赵昺即位后,将这个地方升格为翔龙县,以此纪念这段艰难岁月中的坚守。同时,赵昺还下旨将“硭洲”改为“硇洲”,取岛上的坚硬岩石(硇石)可筑城墙抵御外敌之意。这一命名成为吴川沿海重要的地理标志。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年初三“包赤口”生菜宴,南宋灭亡后,菜包肉食的习俗,隐喻“包裹争端,祈求安宁”。用生菜叶包裹炒粉、腊味食用,既象征“生财”,也延续避祸求稳的心理。

元代时,吴川县属化州路,这种行政建制一直延续到明初。

明朝时期的稳定与繁荣

明代洪武九年(公元1377年),随着化州降级为化县,吴川县转而归高州府管辖。尽管当时的吴川还没有建立起城墙,但它已经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北面靠着河流,南面面向大海。

直到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广东都指挥使花茂才请求朝廷批准,在吴阳镇建造了一座土城,并设立宁川守御千户所,以增强防御能力。

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分巡佥事陶鲁主持修缮城墙,改用大块城砖,还开了四座城门:东门镇海、西门延华、南门永华、北门朝天。同时设了五座水关,城墙周长近2000米,高6米左右。

到了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又增设了四座敌楼。

万历四十八年,高州海防同知李春茂还增开了个小西门通川,方便城西居民出入。

注:这段历史延伸的风俗——元宵游神“压舟赛跑”,游神时各村抬神像竞速“压舟”,胜者视为“神佑勇武”,暗含对古代军民抗敌的集体追忆。

清代的城门变迁与法国租借

吴川的城门又经历了一些变迁。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县教谕黄玉霦联合乡绅捐资,在学宫(孔庙)前开了个文明门,象征文教兴盛。同时呢,还关闭了小西门。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法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租借了广州湾(今湛江市),吴川的硇洲、南三、乾塘、坡头等地就被划为了法国租界。这一事件,深刻影响了当地的经济与社会结构。

注:梅菉元宵三绝:飘色·泥塑·花桥。

明代吴阳建城后,梅菉因三江汇流成商贸重镇,商贾云集催生繁华市井文化:

飘色:清代起源的空中艺术,儿童扮神话人物凌空而立,呼应古代商贸节庆的炫技传统。

泥塑:唐末瓦窑村陶工用砖瓦泥塑人像,明清演变为元宵街头大型历史人物雕塑,如《岳飞报国》。

花桥:明代隔海村搭竹木桥连通梅菉墟,装饰成“男女分桥”,现为钢筋桥挂彩灯、书画,延续“以桥聚市”的商贸记忆。

近现代的发展与转型

1928年:吴川县治从吴阳镇迁至黄坡镇,但不久后迁回。

1939年:因抗日战争爆发,县治再次迁至黄坡镇。

1941年:迁至塘缀镇(今吴川塘缀镇)。

1948年:析吴川南部地区设梅茂县,县治设于梅菉镇(今吴川梅菉街道)。

1952年:吴川县与梅茂县合并为吴梅县,县治仍为梅菉镇。

1953年:吴梅县改回吴川县,县治继续设在梅菉镇。梅菉镇因地处梅江与袂花江交汇处,逐渐成为吴川新政治、经济中心。

1994 年 5 月,吴川县撤县设县级市,属湛江市管辖。

注:查找文献找不到吴川古城墙的具体拆除时间,欢迎朋友在评论区补充更多明细。

来源:俞易国学A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