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女篮的训练馆里,篮球砸在地板上的回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空洞。曾经堆满耐克、安踏装备箱的角落,如今连最基本的运动医疗包都要精打细算。67岁的老帅宫鲁眉头紧锁站在场边,他可能从未想过,自己签下的一纸集训名单,会引发中国女篮的“经济地震”。
中国女篮的训练馆里,篮球砸在地板上的回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空洞。曾经堆满耐克、安踏装备箱的角落,如今连最基本的运动医疗包都要精打细算。67岁的老帅宫鲁眉头紧锁站在场边,他可能从未想过,自己签下的一纸集训名单,会引发中国女篮的“经济地震”。
事情发生在2025年8月15日。当篮协公布的新一期18人集训名单上缺少了李梦的名字,合作商的反应比球迷更快。48小时内,比亚迪、中国平安、耐克等核心赞助商相继发出撤资声明,安踏等品牌也立即启动合作评估流程。更戏剧性的是,刚刚在7月24日与中国女篮续约的秀域集团,在风波后发布的海报中依然将李梦放在C位。这种商业层面的“态度撕裂”,让一场原本单纯的竞技决策,升级为关乎女篮生存的危机。
而这并非孤例。在中国体育的另一个角落,男足同样正经历着赞助商的集体“退场”。耐克、中国平安、青岛啤酒、蒙牛等一批大品牌相继宣布不再赞助中国足球,甚至连比亚迪这种国产车企也暂停了合作。男足赞助从五年前的44亿直接跌到6.5亿,暴跌37亿之多,这种断崖式下滑令人震惊。
宫鲁鸣有他的坚持。为备战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这位以军事化管理著称的老帅坚决推行“奥运战略”,将名单平均年龄压至23岁,明确要求“所有球员为1998年后出生”。他打造的“双塔+3D锋线”新体系,刻意弱化持球核心作用,而这恰恰与李梦擅长的单打突破、高位策应格格不入。
但商业世界不看理念,只看价值。李梦单场国际赛事可带动账号新增粉丝超10万,其个人商业价值占女篮整体赞助的40%以上。有赞助商说得更直接:“李梦一个人就占了女篮全部商业价值的四成多,她要是不在队里,我们产品的关注度立马就少了一半。”她的社交媒体粉丝有五百多万,母婴品牌甚至因“无法替代”发来解约函。
男足那边的情况更加惨烈。企业们是看数据的:耐克在国足12年花掉三个亿,但曝光量连篮球项目的十分之一都不到。青岛啤酒年报里写着,去年光买赛事转播权就花了两千万,结果啤酒销量反而降了五个点。中国体育经济研究院的报告指出,国足品牌赞助价值评估指数已跌破警戒线,赞助转化率仅为乒乓球、跳水等优势项目的1/8。
球迷用钱包投票,企业为口碑撤退
比亚迪的经历特别能说明问题。他们本来想帮中国足球一把,结果好多网友骂他们是“冤大头”,说赞助“脏东西”会被带坏名声。最后比亚迪只能宣布暂停赞助,要不然可能连买车的人都少了。
东亚杯惨败日韩后激化的民怨,让车企在舆论风暴中深切感受到“差评传染”的杀伤力。在男足0:3韩国、0:2日本创下东亚杯最差战绩次日,社交媒体上“谁赞助国足就抵制谁”的话题浏览量突破4.2亿。除比亚迪外,怡宝、平安保险等赞助商评论区均被“喝完这箱就换品牌”“车险到期必换公司”等抵制宣言淹没。
这种赞助等于变相支持混吃等死,消费者用钱包投票太真实了。看看人家女足工资多少男足多少,拿着千万年薪踢不过业余队。有网友直言:“建议以后企业要赞助就把钱直接给山区建球场,别喂白眼狼了。”
女篮这边,据估算赞助商撤资已造成年度运营资金50%的缺口,直接影响海外拉练、科研投入等核心环节。原先定好要去澳洲的集训计划,因为机票和酒店的费用没着落,只能搁置。钱紧到连海外拉练都要省,科研设备更别想更新。
这场危机暴露了中国女篮深层的结构性矛盾。青年联赛因为凑不够球员直接取消,让张子宇等有潜力的新人都没了参加国际比赛锻炼的机会。人才上不来,国家队的成绩自然受影响——在亚洲杯半决赛里,因为用了太多新人,队伍输给了日本队。这就成了一个死循环:没好成绩,就没人愿意投钱;没人投钱,就更培养不出好球员。
男足何尝不是如此。有人算了笔账,赞助商们每年花在这行的钱够建几百个足球学校了。但钱没用在青训上,反而被踢假球的拿去挥霍。现在连草根联赛都没钱办了,孩子们想踢球都没地方去。
宫鲁鸣不是没有意识到问题。在昆明海埂基地的集训启动仪式上,他看着那些在高原上奔跑的年轻面孔说:“培养未来和透支现在不是二选一,而是要用现在的阵痛换来未来的可持续。”篮协也紧急推出“青训扶持计划”,给参加U19联赛的俱乐部每队50万元补贴。还建立了“赞助商权益保障基金”,要求俱乐部把赞助收入的10%存进去作为应急资金。
男足那边也开始有了新动向。比亚迪、京东转头就给民间足球赛递了赞助。小区里的足球场最近都热闹起来了,有大爷带着孩子练球,还有业余球队打比赛,看得人心里敞亮。网友们也吵翻了:有人说“早该这样了,别再给不争气的队伍送钱”;也有人觉得“民间足球能起来就好,说不定能挖出好苗子”。
最近体育法改的新草案写了,企业要是投钱给足球项目得先做风险评估。阿里巴巴开始试水电竞联赛和足球青训结合,据说卖周边产品比单纯赞助挣钱。欧洲那边俱乐部运作跟这儿不一样,比如曼联赞助合同每年公开透明,日本J联赛去年搞了个企业托管委员会,五个大公司轮流出钱管事,效果还不错。
如今宫鲁鸣和女篮站在了真正的十字路口。老帅的资历和理想,终究要靠胜利来兑现。训练馆里的救球声,必须转化为赛场上的得分胜利;新人的潜力,需要变成实实在在的比赛成绩。
男足同样面临重建之路。解散重组或许才是出路,与其年复一年养着那群“白斩鸡”,不如把钱投到青训基地。国足这些年换了多少教练,从里皮到李铁哪个不是灰溜溜走人?球员场上散步,场下炫富,这种队伍早该推倒重来了。
或许,这场危机恰恰是中国体育转型的一课:在商业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任何体育项目都无法在真空中存活。教练的战术板背后,还有一本商业的账本;球员的训练场外,还有一个资本的市场。德国那边足球搞得好,主要是基层基础扎实。俱乐部靠卖票和周边产品赚钱,赞助商不用瞎花钱。反观咱们,光看顶级联赛的面子工程,底下没人管,难怪越搞越烂。
球迷说得很直白:竞技世界从不奖励演技,只奖励汗水。而女篮和男足需要的,是能让赞助商和球迷都看得见的汗水与胜利——否则,再老的资历也救不了现在的尴尬。这个寒冬可能会很漫长,但唯有彻底改革,中国足球和篮球才能真正迎来春天。
来源:红魔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