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快评丨军训“怼脸直播”,别让流量滤镜击碎学生隐私防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19:44 2

摘要:对此,有人质疑“镜头怼这么近,孩子的窘迫谁来顾及”,有人怒斥“这是把学生当博眼球的工具”,更有网友担忧“未成年人的隐私在流量面前成了摆设”。这种看似“展示校园风貌”的行为,实则早已触碰法律红线与教育底线。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吴睿鸫

随着开学季到来,全国部分中学、中职学校开始军训。8月27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称,部分学校官方账号对军训学生“怼脸直播”,引发热议。

对此,有人质疑“镜头怼这么近,孩子的窘迫谁来顾及”,有人怒斥“这是把学生当博眼球的工具”,更有网友担忧“未成年人的隐私在流量面前成了摆设”。这种看似“展示校园风貌”的行为,实则早已触碰法律红线与教育底线。

法律明确规定,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未经监护人同意的“怼脸直拍”,已然构成对隐私权的侵犯;若直播附带学校宣传、商业引流等目的,更是涉嫌非法使用未成年人肖像。此前某地曾有培训机构因拍摄学员训练视频引流被处罚,如今类似行为出现在学校这一教育场所,更显荒唐。原本应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港湾”,此刻却成了泄露隐私的“直播现场”。

军训的初衷与意义,是让学生在汗水与坚持中学会担当,在集体生活中懂得协作,而非成为镜头前供人围观的“素材”。当学校官方账号将镜头对准学生因暴晒而泛红的脸颊、因疲惫而微蹙的眉头,甚至捕捉他们整理衣物时的局促瞬间,看似“真实”的画面,实则是对学生人格尊严的漠视。学校的价值在于育人,而非“吸粉”;教育的追求在于传递温度,而非追逐流量。若将教育活动异化为获取关注度的工具,不仅会让学生对学校产生信任危机,更会扭曲他们对“尊重”与“隐私”的认知。

深究“怼脸直播”背后的动因,不难发现其与部分学校的“宣传焦虑”密切相关。尤其是民办学校,在招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急于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特色”“活力”,以吸引家长与学生的关注。然而,宣传的边界在于不侵犯他人权益,创新的前提在于坚守教育底线。并非所有“曝光度”都能转化为“美誉度”,那些靠泄露隐私换来的流量,看似能带来短期关注,实则会因违背公序良俗而损害学校的长期形象。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为可能引发“破窗效应”,若一所学校靠“怼脸直播”博关注而未受约束,或许会有更多学校跟风模仿,最终让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陷入更严峻的困境。

遏制“怼脸直播”这类乱象,既需要学校主动“收手”,更需要多方合力“亮剑”。学校应重新审视宣传行为的边界,将尊重学生隐私、维护学生权益纳入办学考核的重要维度,建立直播内容的审核机制,杜绝任何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宣传方式;教育主管部门需加强监管,对存在此类行为的学校及时约谈、责令整改,让“隐私保护”成为校园管理的硬性要求;短视频平台也应履行主体责任,完善未成年人内容审核规则,对涉及未成年人的“怼脸直播”主动限流、下架,从技术层面筑牢隐私保护的防线。

校园里的每一段时光,都应被尊重与呵护。别让流量的滤镜,撕碎了学生们的隐私防线;别让博眼球的闹剧,冲淡了教育的本真底色。唯有坚守教育初心,敬畏法律底线,才能让校园成为守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安心之地”。

来源:长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