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说,“人生未先一帆风顺,只有披荆斩棘才能路路顺”,写下这番话时,是她的生日前夕,写得不满意便不停删改,直到溢满纸张,最后她默默哭了许久。
最近参加活动时,一位小女孩的话打动了我。
她说,“人生未先一帆风顺,只有披荆斩棘才能路路顺”,写下这番话时,是她的生日前夕,写得不满意便不停删改,直到溢满纸张,最后她默默哭了许久。
打动我的,不是眼泪,而是小小的她,对生活真意的不停追问,期间,她用铅笔和橡皮擦不断删改,让作为成年人的我开始反思:我活着,但有多久没有回望生活了呢?
最近几年,一些伴随着现代焦虑产生的网络热词充斥在耳边:“反内卷”“去班味”,以及最近流行的“活人感”,在传播效应下这些词看似不断“迭代”,但意思还是那个意思。
它们折射的不是一种简单的情绪,而是现代人在全球化浪潮和高效社会中对自我活力、真实连接与生活意义的多重失落感。
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以“社会加速”来解释这种现象,他将加速拆解为三个互相咬合的“齿轮”——
即科技加速、社会变迁加速、生活步调加速,加速的结果产生新的异化形式,进而导致过“慢生活”也变成了需要排进待办清单的事项。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和普遍情绪,我们该何去何从?
或许,小女孩所追寻的生活真意是一种方向。
“600余组家庭,1000份微样本。”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我和小女孩共同参加的这个活动,它来自生活服务商邦泰智汇生活发起的一场落地于成都天府大悦城城市级公共探讨。
比起常见的活动,它更像是一场实验,以“生活自有真意”为题,邀请每位市民执笔书写关于生活最真的答案。
开幕式现场特别邀请了著名书法家周厚明挥毫开题,并设置巨笔装置、签约区、笔筒抽屉,铺陈5米留白纸张,每个来到此处的路人都可以尽情书写。
最终,主办方收获近1000份关于生活的感悟,而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写下的答案,构成了我们观察社会现状和当代人心理的1000份“微样本”。
“我想要开心、快乐和健康。”
翻开这1000份微样本,会发现类似“开心”“快乐”“健康”“美好”的字眼成了高频词汇。
它们不仅出现在一些单项调查里,几乎每一项关于生活的期待中都能看到类似的词,诸如“写下你想给自己的生活创造的事物”,最近对你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你认为“生活的真意是什么”。
很难想象,这样质朴的情感需求,会成为一种普遍期待。显然,我们高呼什么,便缺失什么,当“开心”“快乐”“健康”“美好”成为现代人的刚需之时,其实也折射出一种“情绪赤字”。
非常具有代表性是,有人回答“看电视”“刷短视频”能使他感到开心,这说明在现代社会,各种情绪补剂正在转化成一种商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我们的祖先能穿越,他们也一定想不通。
毕竟,在前现代社会,所谓开心、快乐似乎更像是顺带结果,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我们显然又面对着不同的情况。
著名的马斯洛金字塔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尊重需求、自我成长需求。
在加速社会里,时间成为稀缺资源,加之各种复杂“外衣”的包裹,如果没有强大的内核,需求的每一层似乎都在出现结构性错位。
试问需求不满足,又如何从中获得愉悦呢?
“有时候生活的真意,
就是‘无意义’。”
我们急需的,是一场打破与重建。
而它的锚点,便是重返生活。
我很喜欢此次活动中主办方设置的一个问题,他们让参与者在卡片上画下代表自己生活的形状,并在形状内写下有意义的人、事、物,在形状外写下无意义但很享受的人、事、物。
注意,这里有个细节是“无意义但很享受”,写下的方式不限,“可以是你任何喜欢的语言”。大概也是因为这种未先预设与足够开放包容的设置,1000份样本呈现出了多元丰富的反馈。
他们有的画下一颗心,有的画下一棵长满果实的树,有的画下一支冰淇淋,有的画下一团松软的云……这些形状纵使突破常规的几何形象,但似乎都趋于一种愉悦的视觉感知。
而关于意义,则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有部分人呈现出某种无意识的“鄙视链”,在他们眼里学习、工作、看书等是有意义的,美食、追剧、跳广场舞等是无意义的。
有意义:学习、家人、好友、助人工作
无意义:脱口秀、美食
@Aris
有意义:和朋友见面、学习做饭
无意义:奶茶、追剧
@岚
有意义:家人、小猫、做饭、运动、看书
无意义:发呆、跳广场舞
@大壮
有意义:写暑假作业、背单词、照顾妹妹
无意义:吃美食、骑自行车、陪妈妈逛街
@小邓
有意义:在学校被老师表扬、提高绘画水平、爬山
无意义:吃水果
@小安
有意义:画画
无意义:跳蹦床
@小凡
而另一部分人,恰好在这些观点上冒出了“反骨”,在他们看来,工作这类枯燥的事物是无意义的,传统观念中的“无意义”却是有意义的。
有意义:没心没肺、天天开心
无意义:牛马的生活
@佚名
有意义:看电视
无意义:背诗、打羽毛球
@彤
有意义:不上班、听歌、吃饭
无意义:-
@畸人
有意义:看书、听歌、睡觉、画画、吃饭
无意义:练字、做作业
@可可
有意义:自在的玩、健康的活
无意义:上下班、规律生活
@土豆烧鸡
意见的碰撞中,展现一种多元对话。
所以,到底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呢?
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世界本身无固定意义,意义需通过人的存在与互动生成。言外之意是,意义本身就带有极强的主观属性。
因此,正像参与者画下的那些天马行空的形状,每个人都可以定义生活,它不存在对错,也没有固定答案,有时候生活的真意也藏于“无意义”中。学习和工作是真意的一种形态,喝一杯咖啡和跳一场广场舞亦是。
“允许自己偶尔犯错,
睡个懒觉。”
说到意义,我想起了日本的“躺平族”和韩国的“N抛世代”,同样是高效社会下催生的青年群体现象,他们和我们常说的“反内卷”还有所不同。
虽都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抵抗,但前两者所呈现的低活力、低意义感与低物欲最终指向一种希望丧失后的无力感,而后者似乎更多趋向一种积极策略,当青年们沉浸于看似“无意义”小事时,背后的逻辑和底色却是相信生活可以更好。
在那1000份样本,恰好就有这样的感悟。
参与者通过与生活签约的形式言说自己的主张,这是一种针对生活真意的发声,但同样也为自己的松绑和打气。
于是,有人说允许自己“偶尔犯懒”“偶尔情绪低落”“偶尔枯萎”,也有人说允许自己“睡个懒觉”“平凡快乐”“每天看一个小时的书”……
我允许自己
偶尔犯懒,偶尔情绪低落;
因为生活的真意是
天天开心,积极进取,家庭美满幸福
我允许自己
自由;
因为生活的真意是
好好生活,天天开心。
我允许自己
放空;
因为生活的真意是
做自己,无忧无虑。
我允许自己
拥有许许多多梦想,超越不足的自己;
因为生活的真意是
如果想如意,自己勇敢地去追寻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我允许自己
每天都看一个小时的书;
因为生活的真意是
每天都快乐。
其中有个案例特别打动我,参与者在签约卡片上盖了五个颜色不同的章,他说,“我允许自己生气、开心、伤心,因为生活是自己定义的,只要低头走过低谷,就可以看见更耀眼的光”。
“我想要一只猫,
和爸爸妈妈在一起。”
令我意外,关系也成了人们在讨论生活真意的关键词。在收集到的样本中,有人在描摹生活的形状时直接画上了一家三口,母亲和孩子,又或是在画上的图形内,填上自己和朋友的名字,画上家里的小狗小猫。
这无疑展现了现代人对亲密关系与深度连接的需求。虽然无法从这些只言片语中读到更加详尽的故事,但现场发生的一件事,却为我们打开了切口。
在这个活动举行之前,所有人都以为青年人会占据此次活动的参与者主力,但出乎意料的,它竟然吸引了600余组亲子家庭参加。
在这个过程中,新一代父母似乎不再是“教育内卷”背景下的孩子代言人,而是蹲下身来,与孩子一同执笔,在发现“无意义”的小细节中,共同书写对生活真意的理解。
所以在一些样本中,我们会看见一些稚嫩的笔触,甚至出现写得歪歪扭扭的拼音,但这一点都不影响孩子们自己思考。这种亲子共思共写的画面,也折射出当代家庭教育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变从物质满足迈向精神对话的深层需求。
多位父母感慨,“平时很少有机会这样和孩子一起思考同一个问题”,而当以平等身份进行交流时,成年人也发现,孩子们身上有不少值得学习的东西。
特别是现场的一场画展,展现了纯真视角下的生活记录。它们来自邦泰智汇生活发起的“夏日岛屿计划”绘画大赛,当时他们收到了500余份小业主们的画作。
这次的活动现场,展现了其中的部分作品,记得最清楚的是,里面有个板块叫“日常的神奇”,小朋友们有的画下了圣托里尼岛的云朵和房屋,有的绘制了海上的渔船,有的记录了海天一色的宁静……
这些“不值一提”的瞬间,难道不是生活的真意吗?
“围观了别人的故事,
会越发珍爱自己的故事。”
作为一场快闪式的社会实验,这场活动进行了仅仅进行了两天,但给附近的居民和路过的市民、游客留下了印象。
有人说,它看似是一次“无意义”的活动,但却很有意义。有人感受到把自己打碎又重组的能量,有人说以看客的身份围观了别人的故事,会越发珍爱自己的故事……
而共鸣之所以来得如此强烈,似乎正如一位参与者说的那样:“长大后电子产品成为‘身体部件’,很少再去用心感受实际生活”,而他们之所以被唤醒,离不开执笔书写带来的疗愈效应。
我们为什么需要书写?
这让我想起了韩国政府为应对社会孤独问题推出的“暖心便利店”计划,他们将之设计得像家里客厅,每个走进店里的人都可以一边泡拉面,一边填写一份调查问卷。设计者预期一年内大概会有5000人到访,万万没想到不到半年,已经有2万人从这项计划中获益。
书写则是另一种方式,它以手写对抗着当下我们面临的问题,让被AI焦虑裹挟的现代人,通过有意识的“数字轻戒断”回到生活,产生真实的对话与交流。
然而,我们所需要的,不仅是书写,还有类似于这场活动的社会公共实验。
“生活没有形状,
需要我们亲手画上。”
最难得的是,这场实验的发起方——邦泰智汇生活,竟然是一家物业公司,而在这场活动中,它显然做了一些打破物业服务传统边界的事情。
类似的活动,他们也做了不少。
今年3月,他们曾开启为期1月的“好心情唤醒计划”系列活动;紧接着6月,举办了plus版大小儿童节和跨越10省31座城市的2025邦泰绽FUN运动季;7月和8月正值暑期,又发起了“夏日岛屿计划”,今年秋天,还将举办邦里节……
这些活动之所以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持续性的高频,还因为邦泰智汇生活在举办活动时,始终结合着当下热点及社会现状,以人为本,分阶段回应了不同人群的真实需求。
比如,3月的“好心情唤醒计划”通过在春天里向女性征集100种好心情,关注她们所面临的困境,试图提出疗愈提案;6月的2025邦泰绽FUN运动季以运动为切口,关注青年生活方式;暑期的“夏日岛屿计划”,结合戏剧、书画、玩水等孩子们的最爱,在“玩”中构建成长力的冒险场。
·3月「嫁给自己」女性主题活动留影
·暑期「夏日岛屿计划」活动留影
而这次的书写活动,又是一次突破。
从小区走向城市公共空间,从“社区管理”走向“生活共建”,我们所看见的是一次小切口但有温度且有深度的市民共创,而这样的共创显然生发出了一种新意——
那便是,当我们讨论一座城市的可能性时,似乎可以从其基本单元入手,以人文关怀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径,令社区成长与城市发展共生。
而如今,快闪过后,邦泰智汇生活这场有关“生活自有真意”的探讨依然在继续。
以#邦泰万人执笔生活真意计划为话题,他们将陆续开展跨界对谈,与各行各业行业精英、专家人士共同探讨生活的“真”;发起全域共答,联动全国 80 余万邦泰业主通过线上问卷和线下活动参与“真意关键词”征集;进行样本提炼:将所有答案转化为城市精神微样本,绘制成《城市生活真意图谱》。
未来,也期待你一起加入,执笔书写,毕竟,正如一位参与者在巨大的白纸上写下:“生活没有形状,需要我们亲手画上。”
● ● ●
编辑丨小都
来源:YOU成都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