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兄弟、父子间为了至高无上的皇位,往日亲情的纽带常常变得脆弱不堪。清朝的九子夺嫡事件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证,而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更是将这种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古代封建王朝的历史长河中,皇位的传承往往伴随着激烈的争斗,血雨腥风似乎是难以避免的。
兄弟、父子间为了至高无上的皇位,往日亲情的纽带常常变得脆弱不堪。清朝的九子夺嫡事件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证,而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更是将这种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
李渊作为大唐的建立者,其功绩不可忽视。但他并非是一位被酒色迷惑的君主,他在隋末乱世能够拉扯起强大的势力,靠的是自身的运筹帷幄与精准站位。
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同样居功至伟,他自幼军事天赋异禀,在军营中耳濡目染,练就一身领兵打仗的本领,跟随李渊四处征战,为大唐江山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渊最初心目中理想的继承人是嫡长子李建成,这符合宗法制度。然而李世民太过优秀,李渊为嘉奖他不断加官进爵,甚至封其为“天策上将”,这一举动让李世民的野心逐渐膨胀。
毕竟李渊也曾许下将大唐交予他的承诺,这让李建成倍感压力。李建成将精力着重放在治国理政方面,可他在军队中的影响力与战功赫赫的李世民相比,显得逊色许多。李建成对李世民日益忌惮,开始采取各种手段对付他,比如调走他的得力干将,甚至试图用下毒这种卑鄙的方式来谋害他,这让李世民忍无可忍,决心夺取皇位。
武德九年六月,太史令傅奕观测到太白星在秦王封地出现这一异常天象,这在当时被视为将有大事发生的征兆,他将此事奏报给李渊。李渊本就打算立李建成为太子,得知此事后十分不安,于是连夜召见李世民。
而李世民早有夺权之心,在宫中早有安排,他提前得知消息后,便向李渊告发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之事。
李渊听闻后大怒,准备第二天让他们二人前来对质,却不知李世民已谋划好了一切,他命亲信埋伏在玄武门。
第二天的玄武门之变拉开序幕。平日里射箭技术高超的李元吉因为紧张或者天意的缘故,连续三箭都未能射中李世民,而李世民却一箭射中了李建成,随后李元吉被尉迟恭所杀。
李世民又命人砍下李建成的头颅,尉迟恭拿着头颅前往东宫平定太子府的府兵,太子府大将薛万彻率领的两千府兵看到建成头颅后,士气全无,只能仓皇逃窜。
李世民登上皇位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将唐朝国力推上巅峰,不失为一位明君。但他在处理与兄弟关系上手段颇为狠辣。他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后,为了斩断后患,将李建成五个儿子全部诛杀,李建成家族成员被逐出宗籍,彻底断绝李建成一脉夺取皇位的可能。
李元吉的儿子们也未能幸免,他的后宫佳丽还被李世民挑选了一些充实到自己后宫,杨氏更是为李世民生下儿子曹王李明,后来被唐高宗李治过继给李元吉。
这件事在唐朝的史书中鲜有记载,毕竟史书多为胜利者书写,多少会有美化皇帝的倾向,直到后世王朝才被记录下来。
李世民晚年看到长子李承乾和次子李泰争斗不断,才体会到李渊当时的心境,对李建成也有了些许愧疚,封李建成为“隐太子”,并把十三子李福过继给李建成供奉香火。
可他终究还是低估了皇位的诱惑,李承乾后来谋反,让他也体会到了李渊当年的无奈。
在封建王朝,皇位之下的亲情显得如此不堪一击。权力斗争的残酷使得亲情变得一文不值,所谓的成王败寇是这个时代的常态。
李世民虽然手段残忍,但不能否认他是一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明君,这也算是他为数不多的正面评价之一。在那个争权夺利的封建帝王家,这样的故事不断地上演着,反映出权力对人性的巨大影响。
来源:愚者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