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乡村的“灵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16:04 2

摘要: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承载着五千年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在现代化浪潮中,如何让乡村不仅留住青山绿水,更守住文化乡愁,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文化作为乡村的"灵魂",需要我们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让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乡村文明。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承载着五千年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在现代化浪潮中,如何让乡村不仅留住青山绿水,更守住文化乡愁,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命题。文化作为乡村的"灵魂",需要我们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让传统与现代交融共生,培育具有时代特色的乡村文明。



**一、守护文化根脉:让遗产"活"在当下**
古村落的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的记忆。浙江松阳的"拯救老屋行动"通过修旧如旧的方式,让200多栋明清古建筑重焕生机,既保留了徽派马头墙的韵味,又植入书屋、民宿等现代功能。这种"活态保护"模式证明,文化遗产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融入当代生活的有机体。

在重庆铜梁,国家级非遗"铜梁龙舞"通过进校园、设传习所,培养出上千名青少年传承人,其创新编排的《火龙耀山河》更登上国际舞台。数据显示,全国已建立非遗工坊超过2500家,带动50多万农户增收,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重塑精神家园:文明乡风润物无声**
山东曲阜的"百姓儒学节"连续举办十年,通过"背《论语》免门票""乡村儒学讲堂"等活动,让孝亲敬老、邻里互助的儒家伦理重回日常生活。甘肃定西的"巾帼家美积分超市"则用生活用品兑换积分的方式,激励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孝善评比。

这些实践表明,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具象化载体:村史馆里泛黄的农具讲述奋斗故事,文化广场上的秧歌队舞出时代精气神,而"零彩礼"婚礼示范户的表彰,则让移风易俗有了现实标杆。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创新乡贤文化",许多村庄通过设立"乡贤理事会",请退休干部、企业家参与村规民约制定,用柔性力量化解陈规陋习。



**三、激活文化基因: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
陕西袁家村将关中民俗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年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其成功密码在于"真实体验"——醋坊用古法酿制,绣娘现场飞针走线,游客能参与从磨面到蒸馍的全过程。这种沉浸式文化消费,比简单展示更打动人心。

在数字时代,抖音"山里DOU是好风光"项目助力非遗直播带货,湘西苗绣销售额同比增长300%;"云村晚"等线上活动让民俗突破地域限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正在推动二十四节气融入现代农事活动,如广西壮族的"霜降节"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



**四、培育文化自觉:构建可持续传承机制**
浙江安吉的"乡村文化大使"制度值得借鉴,当地选拔300多名文化能人,政府给予创作补贴,由其牵头组建书法社、竹乐队等社群。江苏昆山则首创"文化管家"模式,专业团队驻村指导,帮助村民自编自演《村晚十二时辰》等原创剧目。

这些探索揭示:文化传承需要内生动力,既要发挥"银发乡贤"的传帮带作用,也要激发年轻一代的创造力。教育部"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已培训近10万人次,许多返乡青年用短视频记录老手艺,如"90后"侗族姑娘用抖音教唱大歌,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亿。



站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我们需要更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不是发展的装饰品,而是前行的原动力。当徽州祠堂里响起儿童诵读声,当陕北窑洞的剪纸窗花登上时尚秀场,当哈尼梯田的"四季生产调"伴着电商包裹飞向城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文化主体性的生动实践。

这种传承与创新的辩证法,正是乡村精神内核历久弥新的核心密码。未来,随着"非遗+"、"文旅+"等模式的深入探索,乡村文化必将在创造性转化中绽放更耀眼的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力量。

来源:田园小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