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件旧物都是时光的密使,它们没有史书的工整笔墨,却用裂痕、锈迹与磨损,刻录下比文字更真实的呼吸——那是市井商贩的吆喝,是渔阳突骑的“心跳”。从路县故城的神秘陶罐到山云纹瓦当,从戳印“亭”字的陶罐到井边的喧嚣,我们于泥与火、铁与金的凝结处,探寻文明的密码。请随
编者按:
每一件旧物都是时光的密使,它们没有史书的工整笔墨,却用裂痕、锈迹与磨损,刻录下比文字更真实的呼吸——那是市井商贩的吆喝,是渔阳突骑的“心跳”。从路县故城的神秘陶罐到山云纹瓦当,从戳印“亭”字的陶罐到井边的喧嚣,我们于泥与火、铁与金的凝结处,探寻文明的密码。请随我们一同拂去千年尘埃,在岁月的凝结中,聆听文明的低语。
聆听旧物故事
见证文物新生
庖厨俑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文物名称:
庖厨俑
出土地点:
路县故城城址周边墓葬区
展示点位:
古今“庖厨”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汉代的饮食早已超越果腹的范畴,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生活礼仪。庖厨,正是这一礼俗的起点。厨师头戴平巾帻而非冠冕,其着装本身即是汉代森严社会等级制度的体现,表明其服务者身份。然而,正是这些“地位不高”的厨师及其所代表的庖厨劳作,支撑起了贵族阶级“钟鸣鼎食”的奢华生活与宴饮礼仪。因此,这类俑的屡屡发现,正是汉代“舌尖上礼俗”愈趋精细与繁复的必然结果。
汉代的厚葬之风
将如此写实的庖厨场景带入墓葬,其背后驱动的正是“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正如《盐铁论》所载:“厚资多葬,器用生人”,时人深信死后的世界是生前生活的延续。《后汉书》所载的“财力尽于坟土”的厚葬之风,其心理根源在于希望墓主在幽冥中能继续享用人间的一切所需。庖厨俑与其他琳琅满目的俑类、模型明器一同,共同构建了一个微缩版的地下家园,旨在确保墓主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衣食无忧,宴饮不绝。
由此可见,这尊看似平凡的庖厨俑,实则是一件内涵丰富的文化标本。它既是对汉代发达饮食文化与相关礼俗的“舌尖见证”,也是“事死如生”这一哲学观念在丧葬制度中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
汉代俑的特点
随着人殉制度的逐渐衰落,俑自春秋战国起成为墓葬中的重要陪葬品。至汉代,俑的种类与数量均达高峰,质地涵盖木、石、陶、瓷、铅、铜等。人物俑造型丰富,依职业可分为武士俑、侍从俑、劳作俑、伎乐俑、庖厨俑等多种类型,形象写实、姿态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与历史价值。
汉代庖厨俑以生动的造型
定格了古代厨师的身影
承载着饮食之讲究与丧葬之观念
它们不仅是雕塑艺术的瑰宝
更是解读汉代社会生活
与精神信仰的珍贵实物见证
参考文献:
1、《汉代庖厨俑》,《沧州日报》,2023年1月2日。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