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敏健,浙江省级乡村工匠名师,浙江省乡村文化能人,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宁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嘉兴市文化特派员。
杨敏健,浙江省级乡村工匠名师,浙江省乡村文化能人,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宁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嘉兴市文化特派员。
斜桥镇工人路的老巷子里,清晨的阳光透过木格窗棂,洒在王钱松艺术馆的工作台上。
杨敏健伏案持笔,笔锋轻转、笔触摩挲间,一幅幅宋韵人物跃然眼前。这里挂满的皮影小人,从传统皮影影偶到亚运吉祥物的灵动身姿,记录着一位“守艺人”从儿媳到非遗传承人、文化特派员的蜕变。
学艺缘起
一凳一笔定终生
1997年的一个午后,杨敏健走进公公王钱松的工作间。
那时,身为海宁皮影戏国家级传承人的王钱松,正专注地伏案绘制皮影,阳光斜照在牛皮上。“我能试试吗?”杨敏健轻声问道。王钱松递来一张板凳、一支毛笔,从此开启了她的皮影人生。
使命传承
接过“百宝箱”的承诺
2013年冬,王钱松病危时,将一方樟木箱交到儿媳手中。箱内200余件清代皮影,部分皮影色彩已然黯淡,斑驳褪色,却藏着许多传统剧目的完整影偶头像。“这些影子,不能断在我们手里。”老人的遗愿,成了杨敏健夫妻俩的誓言。
自那之后,杨敏健甘愿苦坐冷板凳,日复一日地艰苦练习,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非遗传承事业中。刚开始学习的两年,仅获得了5000元的微薄收入。
即便如此,她心中信念如磐:“当时就只有一个想法,不坚持做下去,实在对不起公公。既然答应了,就一定要坚持到底。”
破茧蝶变
让老皮影讲新故事
守正不守旧,非遗要“出圈”。从描红拓稿到科技赋能,杨敏健走出了一条非遗创新之路:研发出皮影新材料,攻克传统牛皮色彩保存难题,提升了皮影的保存性;
开发皮影材料包,年销量超2万套;与斜桥社区成立“艺起共富坊”,累计培训学员127名,其中23名低收入群体通过皮影雕刻实现月均增收3200元;
依托暑期“春泥计划”开设少儿皮影培训班,培养少儿学员超600人;紧密贴合亚运、禁毒、移风易俗等热点主题,创作出一系列极具时代气息的皮影作品。
如今,杨敏健的身影时常穿梭于校园、社区与文化场馆,她手中的皮影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大众通往千年非遗世界的大门。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认识、喜爱并投身于皮影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未来,斜桥将继续秉持着传承文化的坚定信念,与杨敏健携手开展更多的非遗活动,传承与弘扬非遗皮影艺术,让一张张皮影在光影交错间,跨越地域与时间的界限,把斜桥的文化、把中华民族的非遗瑰宝,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让传承的故事在岁月长河中持续闪耀光芒。
来源:正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