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3日,在2025年武汉马拉松赛道上,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级非遗项目“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大友,高举着写有“非遗传承马拉松,代代相传不放松”宣传语的枣阳粗布手工扎染围巾,用21公里的奔跑向世界宣告:非遗的活化,需要每一步的坚持与每一
3月23日,在2025年武汉马拉松赛道上,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纺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级非遗项目“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大友,高举着写有“非遗传承马拉松,代代相传不放松”宣传语的枣阳粗布手工扎染围巾,用21公里的奔跑向世界宣告:非遗的活化,需要每一步的坚持与每一刻的匠心。当非遗技艺与马拉松赛道相遇,每一步都丈量着文化的温度,每一针都编织着传承的使命。
清晨,武汉马拉松赛道上一抹随风飘扬的粗布围巾格外引人注目。这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千年文化的致敬。从6200年前雕龙碑遗址的陶制纺轮到今日的国家级非遗荣耀,枣阳粗布承载了中华农耕文明的记忆。刘大友通过自己的奔跑,将非遗注入时代的脉搏,展示了文化传承是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
白天,刘大友是织布坊里的“守艺人”,指导匠人们还原古法,历经17道工序淬炼出每匹粗布。夜晚,他成为跑者,在东湖绿道、长江两岸挥洒汗水,丈量意志的边界。他说:“织布机上的经线纬线千万次交织,马拉松的终点需要一步步抵达,非遗传承也需要日夜兼程地坚持。”这种昼夜交替的生活方式,正是他对初心的坚守。
赛道上,刘大友手中的枣阳粗布手工扎染围巾成为文化基因的象征。它经历了轧花、弹棉、纺线、织布等17道工序的锤炼,正如这场半程马拉松需跨越的21公里征程。每一道工序对应着一公里的坚持,从起跑时的蓄势待发到途中跑的稳定呼吸,再到冲刺时的酣畅淋漓,这条由枣阳棉田孕育、木质织机编织的围巾掠过赛道两侧的风景,恰似百布堂走过的非遗振兴之路。
冲过终点线的瞬间,刘大友展开的粗布标语围巾在风中猎猎作响。这面旗帜不仅记录着非遗传承创新的道路,还传递着非遗与AI科技融合的信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觉醒正在发生:真正的非遗保护不应局限于博物馆的展柜,而应活跃于日常生活之中。
刘大友表示,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进非遗工坊体验古法织布,文创产品也成了传播文化的火种。这一切表明,文化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冲刺,而是一代代人的耐力长跑。正如长江水静静流淌六千载未曾中断,非遗活化的马拉松亦无终点,每一步都在为未来的接力奠定基础。(通讯员叶敏慧)
来源:楚天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