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这天是未出嫁的女子们乞求心灵手巧、祈望幸福姻缘的一次大型许愿会。
今天(8月29日)
是七夕节
又称七巧节、七姐节、
女儿节、乞巧节等
图源:图虫创意
七夕节起源于先民对宇宙天象的崇拜
后融入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
逐渐演变为以祈福、乞巧、
爱情为主题的综合性节日
被认为是
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
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么
七夕节和“农”有啥关系?
古人是如何过七夕节的?
七夕夜“牛郎”和“织女”
真的会相聚吗?
七夕节与“农”有啥关系?
在古代,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这天是未出嫁的女子们乞求心灵手巧、祈望幸福姻缘的一次大型许愿会。
古代女子为什么要专门去“乞巧”呢?原来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最为主要的社会生产结构。而女性“乞巧”,就反映出女性群体在男耕女织的社会结构中要承担起“女织”这半边天。
七月七日对古人而言,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观念,而和农事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月七日不仅是古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也是古人祭田祖、报田公的日子。这种祭祀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条件下,祈求田祖来年农业再获丰收的愿望。《晋书》有记载:“织女,天女也,主司瓜果、丝帛、珍宝”。从这类古籍记载看,织女还是瓜、果、麦、豆等农作物的保护神、丰收神。
图源:图虫创意
牛郎见织女,七夕起鹊桥。这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背后反映的正是古代农民们,对农耕的重视、对丰收的祈盼、对团聚的渴望 ,而这也是中华大地上一代又一代农民生活念想的折射——一家齐聚,喜看丰收。
古人如何过七夕节?
全国各地的七夕节习俗各有不同,当代爱恋当中的人们一定少不了要准备礼物送给自己的另一半。那么,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过七夕的吗?
穿针乞巧
乞巧大致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那时候的女子都以女红为傲,而织女又是天上心灵手巧的仙女。七夕当天,女子会在庭院里摆上瓜果,然后拿出针线,在月光底下穿针做活,来乞巧天上的织女能够赐福自己。后面还衍生出了投针验巧和喜蛛乞巧,虽然形式不同,但意义相同。
七
夕
种生求子
汉族节日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在节日前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
七
夕
晒书、晒衣
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曝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七
夕
拜魁星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传说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在七夕这天拜祭,祈求保佑自己考运亨通。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
七
夕
拜织女
七夕拜织女,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七
夕
为牛庆生
旧时儿童会在七夕节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七
夕
“乞巧果子”推陈出新!
七夕“传统味”激发新消费
巧果、巧酥、五子、巧巧饭、云面、江米条......七夕节的饮食风俗,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称其为吃巧食。一个“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独特之处,表达出了人们追求心灵手巧、合家安康、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
而其中, 承载“乞巧”寓意的传统小点巧果,经历食材迭代、造型升级、跨界融合,如今已是花样百变,演绎着独特的中式浪漫。这种又称“乞巧果子”“榼饼”的节令食品在山东、江苏、浙江等多地一直十分流行。
传统巧果以面、糖、油为基,如今,巧果在食材、口味、造型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成为七夕消费市场的“流量担当”,受到消费者青睐。北京“稻香村”近日推出七夕巧果礼盒,以七款造型呼应“七夕”之数,用芝士山楂、炼乳等馅料搭配传统制作,碰撞出新奇口感;威海“金麦兜”用果蔬鲜汁调色,令巧果自带果香,成为孩子们喜爱的“七夕零食”;青岛“忆胶东”用海藻糖替代部分蔗糖降低甜度,松软口感更适配老年群体......
图源:中新网
巧果创新还体现在制作模具上,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碰撞出新火花。山东省烟台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果模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杨龙告诉记者,他的工坊本月已售出数百个手工模子,除传统喜鹊、莲蓬纹样外,融合“爱心”等现代元素的图案也成为定制热门。“老辈刻花纹藏着祈福心,现在添些浪漫设计,更贴合七夕的中式浪漫。”
图源:中新网
“咖啡配巧果”等跨界美味也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新选择。有咖啡店将巧果碎撒在奶泡上制成“七夕特饮”,还有茶馆推出“巧果配桂花乌龙”套餐,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点节日话题。
从传统小点到创意美食,从“乞巧”仪式食品到传递爱意的浪漫载体,巧果成为中国传统民俗在当代生命力的缩影。如今,巧果串联起原料供应、模具制作、零售、文旅体验等产业链条,在节日经济升温中释放活力,让七夕的“传统味”与“新消费”形成奇妙共振。
七夕夜“牛郎”和“织女”会相聚吗?
在我国神话故事中,相传牛郎与织女被分隔两地,只有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时,天上的喜鹊搭建鹊桥将银河的两岸连接起来,牛郎与织女这对有情人才能相会。天文学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分别指河鼓二和织女一,它们分别是天鹰座和天琴座的亮星。河鼓二与附近的河鼓一、河鼓三,组成一个类似扁担的形状,像是牛郎的扁担。而织女一周边有4颗稍暗一些的恒星,排列的形状有点像菱形,常被看作是织女的梭子。
图源:新华社
那么,“牛郎”和“织女”真能在七夕节相会吗?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牛郎星、织女星两者目前相距约16光年,1光年约等于9.46万亿公里,并以每秒28.7千米的速度在远离,这对“异地爱侣”未来将相隔更远。
今日七夕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