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作开发到土地逆回购,重庆存量土地优化路径盘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17:55 2

摘要:8月国务院全体会议再次强调“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止跌回稳态势”。从“止跌回稳”到“巩固态势”,政策指明从激活需求、优化供给、稳定预期等多方面,不断积蓄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积极因素。

8月国务院全体会议再次强调“采取有力措施巩固止跌回稳态势”。从“止跌回稳”到“巩固态势”,政策指明从激活需求、优化供给、稳定预期等多方面,不断积蓄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积极因素。

而作为从供给端激活市场存量的关键,优化存量土地也是实现“止跌回稳”的重要一环。本文梳理重庆存量土地的现状、成因及多种优化路径,旨在展现城市土地资源正向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重庆存量土地现状与结构特点

△土地开发现状:

平台公司、部分民企持有的土地,形成“沉淀资产”;

央国企开发效率高,有效库存占比超过70%,成为“高效典范”

从存量住宅土地工程状态来看,平台公司与早期民企地块,未开工死库占比69%,库存中在建占比25%,停工占2%,已竣工未销售占4%,已进入现房销售阶段。

央国企库存流动性最佳,以在建工程为主,占比59%,已竣工现房库存占7%;民企库存中除2010-2016年间拿地未开发死库存占59%以外,在建占比27%,已竣工现房库存占8%;平台公司库存储备性极强,未开工库存占比89%,在建库存11%。

△存量土地结构:

央国企库存质量最优,平台库存积滞

市场广义库存量处于高位,平台和民企低效资产超八成,有效库存占比极低。

压力主体:库存主要压在平台公司和民企手中,各占比超40%。

效率瓶颈:平台库存中88%未开发;民企超半数库存为无效资产。

高效典范:央国企库存规模小,其中71%为有效库存,运营效率显著领先。

重庆存量土地高库存成因分析

①平台公司持续兜底拿地,以战略储备为主,开发节奏慢;

2010-2025年,商品住宅市场高速发展,民企活跃,拿地可建体量占比60%,平台储备超3000万方土地。

2016-2020年市场热度延续,土地供应量放缓,民企参与度升至65%,央国企入场抢占份额,拿地占比提升至30%,平台占比降至12%。

2021年起行业调整,民企拿地转淡,央国企聚焦热点板块,平台托底其他区域,形成民企小幅领先、平台与央国企并进格局。

央国企开发周期普遍在5年内;民企兑现速度更快,以3年内为主;而平台公司早期择优缓慢开发,2023-2024年所拿地块均未实现交付。

②土地区位、土地性质受限,开发盈利预期低;

区位因素层面,由于拿地位置位于城市远郊,区域成熟度低,人口基础薄弱,缺乏开发基础,企业选择暂缓开发;土地性质层面,因地块带有商办部分,开发盈利预期低,制约整体地块开发效率;此外,约9%的土地因企业暴雷而闲置。

重庆存量土地优化路径盘点

△合作开发:

前期民企通过收并购实现增储与土地盘活,目前多企业聚焦代建激活国企存量土地

2017至2025年间,重庆市场通过收并购、股权合作及代建等模式,累计盘活存量可建体量超3000万方,反映出存量土地运营方式的阶段性演变。

2020年及以前,以融创、恒大为代表的企业收购存量土地与烂尾项目,实现资源重整;同期,龙湖、华宇等本土企业则依托与国企平台的股权合作,实现增储与土地盘活;

2020年后,企业操作模式转向,逐渐由重资产投入过渡至轻资产输出。龙湖、绿城等积极与国企平台进行代建合作,凭借品牌与管理输出,有效激活国企存量土地。

△土地调规:

通过调规,更改土地用地性质,盘活存量土地

针对存量土地盘活,实施分类精准规划调整:

片区整体开发: 调整方向为完善区域功能,明确未来产业聚集度、生活配套体量及居住占比,从宏观上提升土地价值。

商住混合用地: 调整方向为优化空间布局,通过重新配置商业与居住的空间比例,提高开发效率和市场吸引力。

纯商业用地: 调整方向为增加居住体量促进项目开发,根据其区位条件,调增居住用地比例,以加快项目开发,有效盘活闲置资产。

△土地逆回购:

通过专项债券逆回购闲置土地,主力回购新兴板块存量土地,优化市场供需结构

今年3月,自然资源与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土地储备有关工作的通知》,重庆截至目前拟回购金额超550亿元,其中中心城区占比31%。

逆回购土地超八成位于环线外,集中于蔡家、茶园等新兴板块,体量占比81%,耗资占比64%。环线内则聚焦杨家坪、石桥铺等成熟西区,体量占比19%,耗资占比36%。

END

来源:重庆房产测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