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作为我国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意见》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诗萌 北京报道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运行满4年,碳市场领域首份中央文件终于正式出炉。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下称《意见》)。作为我国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意见》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其中要求,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
美国环保协会(EDF)北京代表处碳市场主任刘洪铭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30年是“十五五”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承诺的达峰年。去年,国务院提出要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要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今年恰逢“十四五”收官,也是“十五五”的谋划之年,在这样的历史时期下,《意见》为中国碳市场的长远发展,特别是未来5年中国碳市场助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无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明确长期政策预期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2021年我国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4年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正式上线,形成了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这两个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的市场,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在生态环境部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介绍,截至2025年8月22日,强制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亿吨,成交额达474.1亿元。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成交额达2.1亿元。
刘洪铭指出,《意见》系两办发布的首个关于全国碳市场的系统性行动纲领性文件,为推动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指明了方向。一个有效的碳市场本身就需要有明确的长期政策预期来指导其发展、为市场参与者特别是重点行业和重点排放单位明确政策方向及其减排目标,而重点排放单位也需要这样的长期政策来引导他们的投资决策和发展方向。
从具体部署来看,在加快建设强制碳市场方面,要求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范围,明确市场中长期碳排放配额控制目标。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统筹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有关地方试点开展的碳市场;在积极发展自愿碳市场方面,加快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针对可持续发展效益显著、社会期待高、社会和生态效益兼具的重点领域加快方法学开发。积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倡导推动党政机关、企业、社会团体等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开展大型活动、履行社会责任、绿色低碳生活等方面,积极使用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
并且,通过丰富交易产品、扩展交易主体、加强市场交易监管来提升碳市场活力,从完善管理体制和支撑体系、加强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全过程监管、加强技术服务机构监管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方面入手,全面加强碳市场能力建设。
价格传导推进绿色减排
根据《意见》,2027年需要落实两项重要工作,一项是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另一项是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
刘洪铭表示,这两项工作是使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一步发挥其有效性的重要工作。在碳市场实施配额绝对总量控制能锚定气候目标,确保碳市场的绝对减排效果,而碳市场优先在相对稳定排放的碳市场覆盖行业实施绝对总量控制可以进一步为国家碳双控制度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配额的有偿分配能够提升市场的流动性,通过有偿分配的收入筹集资金用于进一步的减排行动,但这其中更重要的是明确和保障配额有偿分配收入的使用途径,即真正支持和惠及减排行动,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事半功倍。当然,对于开展配额绝对总量控制和有偿分配,仍需进一步对相关机制深入研究,分析其影响,并保障政策的协同作用。
与此同时,另外一项通过价格机制推进减排行动的举措就是增加了交易的主体。《意见》提出,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稳妥推进符合要求的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也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意见》最大的影响就是通过扩大参与对象,让碳市场成为完全具有市场机制的市场。以前只有控排企业才能参与碳市场,未来可能开放具有资质的个人、金融机构都能参与,让碳价可以真正透过价格机制进行传导,实现高排放额的企业负担成本、减排企业从中受益,从而推动绿色低碳减排。尤其是在绿色金融方面,由于金融机构无法进碳市场自行交易碳权抵押物,碳抵押信贷事实上没办法规模化。未来随着交易的进展,底层资产也会随之增加,碳金融产品有望更加丰富。另外《意见》还提出严格规范碳排放核查,加强碳排放数据质量监管,从而让市场在有质量的碳减排数据之下,更好地行使市场机制的功能。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