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津图书奖是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图书奖项,旨在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升公众人文与科学素养。呼伦贝尔市图书馆《有书共读》栏目特别推出“文津奖获奖及提名图书系列推荐”,精选历届获奖与提名佳作,帮助读者在浩瀚书海中找到触动心灵的佳作,让阅读
文津图书奖是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全国图书馆界共同参与的公益性图书奖项,旨在传播知识、陶冶情操,提升公众人文与科学素养。呼伦贝尔市图书馆《有书共读》栏目特别推出“文津奖获奖及提名图书系列推荐”,精选历届获奖与提名佳作,帮助读者在浩瀚书海中找到触动心灵的佳作,让阅读成为连接知识与心灵的桥梁。
书名: 知脊:脊柱使用说明书
索书号: R681.5/29
作者简介)
任大江,籍贯山西,生于内蒙古。脊柱外科医生,北京市科普专家库成员。本科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医学博士,留德归国人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医学部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专业从事脊柱外科工作二十余年,擅长通过各种微创方法治疗脊柱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长期关注脊柱健康和疾病预防工作,积极倡导“治未病”及“重防轻治”的健康理念。
内容简介)
Part2
《知脊:脊柱使用说明书》是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脊柱外科专家任大江博士撰写的一部脊柱健康科普图书。作者基于二十多年的临床经验,以生动的临床故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讲解了颈椎和腰椎的常见问题。
本书摒弃晦涩的专业术语,采用叙事风格和形象比喻(如将椎间盘比作“水气球”),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掌握脊柱保养的科学知识。它不仅帮助读者理解脊柱疾病的成因与治疗,更倡导“治未病”的理念,是大众维护脊柱健康、提升生活质量的实用指南。
精彩分享)
Part3
一、好看的脖子易受伤
门诊中,有颈椎问题的女性常具备三个共同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绝大多数拥有细长脖子。这类脖子虽让女性戴项链、穿高领衫时更美观,但同样支撑头部,脖子过细过长会使颈椎受力更大,颈部后方肌肉需提供更强的杠杆作用与支持力,进而易引发肌肉劳损、产生疼痛。不少女性因年轻忽视养护,往往会被突然发作的疼痛打个措手不及。
第二个特点是多从事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常见于金融、财会、教师、秘书、计算机等行业。她们长期精神紧张、熬夜加班,且多在室内工作,日照少、身体瘦弱,颈部缺乏强健肌肉保护,进而易出现颈椎问题。
第三个特点是症状以颈肩痛为主,还伴有其他不适。疼痛多在脖子后方,或偏一侧、或近中线,常引发同侧肩背部疼痛,有时延伸至肩胛骨内侧。部分人揉按颈肩时,能摸到条索样物质,按压发“嘣嘣”声,这是长期低头致颈部肌肉持续拉伸、疲劳损伤后粘连形成的硬性条索。此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眼胀干涩、视物不清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很多人对症用药缓解表面不适,却未解决根本问题,导致症状反复,严重干扰工作生活。
其实,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是颈肩痛的常见原因。人体脊柱的四个生理性弯曲,是适应直立行走的结果,如同汽车减震弹簧缓冲颠簸、保护器官,也让人体拥有曲线美,若呈直线则失去美感。
二、腰椎管狭窄和腰间盘突出
不少老年人退休后想出游,却发现体力大不如前:以前走两站地没问题,现在走一百多米就双腿发麻发沉,得蹲下或猫腰休息才能继续,行走距离越来越短,不仅影响旅游,还让日常社交尴尬。但很多人没意识到这是疾病信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张伯勋主任将这种情况总结为“骑车可行万里,走路寸步难行”,医学上称其为“间歇性跛行”,这是腰椎管狭窄症的典型表现。腰椎管狭窄症与腰椎间盘突出症都是脊柱外科常见病,共同点是神经受压迫,核心区别在于压迫方式不同。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的两个常见病,共同点是神经受压迫,区别是受压迫的方式不同。
腰椎间盘突出症类似隧道局部塌方压迫神经,治疗只需清除“碎石土方”解除压迫;腰椎管狭窄症则像年久失修的隧道,为加固不断“砌墙”,虽让隧道变结实,却使神经通行空间缩小,形成360°全面压迫,神经受挤压如同人被掐住脖子。
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不能只清局部“碎石”,还需拆除狭窄处“承重墙”以给神经留空间。但拆“承重墙”会影响腰椎稳定性,需用“钢筋水泥”(手术打钢钉)加固,这是多数患者手术打钢钉的原因。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猫腰(如骑车、推购物车)时无明显不适,是因椎管空间随姿势变化:上坡弯腰时椎管面积增大,压迫减轻;下坡挺直腰时椎管面积减小,压迫加重,印证“上坡容易,下坡难”。
此外,该病不仅限制行走距离,神经压迫还会影响下肢血液循环与汗腺分泌,导致患者四季双腿冰凉,甚至有人三伏天就诊时穿棉裤、盖棉被。
三、X线、CT和磁共振各具特点
X线、CT、磁共振三种脊柱检查各有“绝活儿”且无法替代,不建议一次性全做——部分检查有辐射,如X线和CT,其电离辐射会破坏人体大分子、损伤细胞,短期内不宜频繁做,儿童和孕妇需格外谨慎。
X线检查并非单一角度拍摄,通常需正侧位各拍一张,必要时还需加拍“斜位”“开口位”等特殊角度,唯有多角度结合才能客观评估脊柱情况。它的优势是快速便捷,无需预约,半小时内可完成,适合门诊快速初筛,但因无法穿透致密骨头、能穿透软组织,难以显示肝脏、肾脏等软组织细节。
CT弥补了X线的不足,对组织的显示更细腻。它类似将人体“法棍面包”切片观察,也被称为计算机断层扫描。不过,CT每切一片需一次曝光,辐射量极高,一次检查相当于拍几百张胸部X线片,且检查时间比X线略长。虽部分医院将其作为常规项目,但从安全角度出发,不建议常规或短期内频繁做。
磁共振是三者中唯一无伤害的检查,在大脑、脊柱脊髓检查上优势显著。它通过将人体置于强磁场,让体内原子核重新排列显像,就像把“果仁面包”放入磁场,使面粉、果仁等因结构不同呈现不同颜色,清晰展现细节。
但磁共振也有明显缺点:一是费用高,二是耗时久。它需从不同平面扫描成像,常用矢状位和轴位横扫,好比切“章丘大葱”,矢状位是纵切“葱丝”,轴位是横切“葱花”,目的是多角度了解病变。同时,磁共振并非万能,对肺和骨头的显示不如CT,若需宏观观察脊柱整体情况,也不及X线简单直接。
三种检查各有优劣,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获取足够信息的前提下,选择伤害最小、效率最高的方式,而非盲目选用。
推荐理由)
Part4
在低头看手机、久坐办公成为日常的当下,“颈椎酸痛”“腰椎不适”已成为许多人的“通病”,却少有人真正懂得如何科学养护脊柱这根“生命支柱”。由任大江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知脊:脊柱的使用说明书》,就像一本写给普通人的“脊柱健康手册”,用通俗语言拆解专业知识,帮我们读懂脊柱、护好脊柱。
作为一本兼具专业性与实用性的科普书,作者任大江凭借深厚的医学背景,跳出了传统医学书籍的晦涩框架。书中没有复杂的学术术语,而是把脊柱比作“人体的承重墙”,用“说明书”的逻辑,从脊柱的生理结构讲起——比如颈椎、胸椎、腰椎各自的功能分工,再到不良姿势、错误用力如何“磨损”脊柱,让读者轻松理解“为什么久坐会腰痛”“低头族易患颈椎病”的底层原因。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不止“讲道理”,更重“教方法”。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书中提供了大量可落地的养护方案:办公族能学到“坐姿调整口诀”和5分钟工位拉伸操;家长能找到儿童脊柱发育的监测要点,避免孩子因书包过重、坐姿不当导致脊柱侧弯;中老年人则可以跟着图文步骤练习温和的脊柱康复动作,缓解退行性疼痛。每个方法都配有清晰的图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无需专业器械,在家、在单位都能实践。
无论是被脊柱问题困扰的上班族、银发族,还是希望提前预防的青少年家长,都能从这本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养护方案。读懂《知脊》,就是读懂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守护好这根支撑生命质量的“脊梁”。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