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成——以笔为舟载文脉,方志丹心映桃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3 21:06 2

摘要:在衡水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以笔为舟,以志为舵,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探寻历史的足迹;他以耄耋之年仍伏案疾书,在方寸志册间铸就文化丰碑。他就是常海成——中国方志界的璀璨星辰,衡水文脉的忠实守望者。

常海成:以笔为舟载文脉,方志丹心映桃城

——一位方志学家的坚守与传承

引言:方志丹心照汗青

在衡水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上,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以笔为舟,以志为舵,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探寻历史的足迹;他以耄耋之年仍伏案疾书,在方寸志册间铸就文化丰碑。他就是常海成——中国方志界的璀璨星辰,衡水文脉的忠实守望者。

一、书香门第育英才,文化沃土塑根基

常海成1943年生于衡水市桃城区焦汪村,自幼便与书结缘。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利用农闲时间与同村青年创办图书室,组织读书会,将知识的火种播撒在乡村的每个角落。这种对文化的执着追求,为他日后投身文化事业埋下了伏笔。

青年时期,常海成凭借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勤奋好学的精神,被破格选拔至衡水县委宣传部工作,后历任乡党委秘书、市评剧团编剧、新华书店总经理等职。在衡水新华书店任职期间,他锐意改革,连续举办四届书市,设立农村图书网点,将“书香”送入千家万户,使衡水新华书店成为全国新华书店系统的先进单位。

然而,他心中始终怀揣着对历史文化的向往。退休后,这位“全国最会卖书的人”转身成为“坐冷板凳”的修志人,用半生积蓄的学识与热情,在方志领域书写了新的传奇。

3月23日上午,常海成先生参加了衡水开发区麻森乡任坑村委召开的村志编修工作会,年高资深村民代表十几人与编辑人员共聚一堂。入会人员从不同角度交流修志情况与意见,决心把《任坑村志》修成精品佳志。

二、十年磨剑铸《冀志》,匠心独运成典范

2006年,冀州市(现冀州区)启动《冀州市志》编纂工程。面对这部被誉为“天下第一州”的志书,常海成深知责任重大:“冀州文化底蕴深厚,前志存在诸多不足,必须打造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

(一)躬身实践,构建方志新范式

修志之初,常海成带领团队系统学习方志理论,遍访全国优秀志书,虚心向方志界前辈请教。他提出“三个全过程”编纂法——资料收集贯穿始终、篇目制定贯穿始终、精审细校贯穿始终,将严谨态度融入字里行间。为还原冀州历史原貌,他带领团队走访基层,从民间档案、古籍中挖掘资料,甚至在上海图书馆连续工作9小时抄录古籍,连午饭都顾不上。

(二)突破创新,活化历史文献

在编纂《冀州市志》期间,常海成发现大量冀州历史文献散落各处。他北上京津、南下江浙,从近百部古籍中辑录上千件冀州相关文献,最终编成五卷本线装书《冀州历代文存》。这部书被学者誉为“冀州地方文献集大成之作”,成为地方政府对外交流的“文化名片”。

(三)权威认可,铸就传世之作

2013年,《冀州市志》正式出版,全书250万字,涵盖冀州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著名史学家来新夏评价其“超越合格志书标准,达到上乘优秀志书条件”。该志书不仅成为冀州撤县建市20周年的献礼,更被方志出版社列为全国首批精品志稿之一。

三、笔耕不辍写春秋,方志情怀泽四方

《冀州市志》的成就并未让常海成停下脚步。退休后的十余年间,他主编、参编志书30余部,总字数超千万,涵盖地方志、行业志、村志等多个领域。

(一)多元探索,拓展方志形式

他突破传统“一本书主义”,创造性地编纂《衡水古玩城小志》《衡水南水北调工程志》等特色志书,将古玩文化、现代工程纳入方志体系,让历史活态传承。在编撰《衡水迎宾馆志》时,他深入酒店调研,与工作人员反复沟通细节,最终成书兼具实用性与收藏价值。

(二)传道授业,培育方志新军

常海成将修志经验升华为理论,发表《方志文化与中华文化自信》《修志需工匠精神》等20余篇论文,提出“精审细校”“突出地方特色”等理念,成为方志界的“方法论导师”。他多次受邀赴河北宁晋等全国村志试点县授课,指导编纂“一村一品”的精品村志,推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传承。

(三)躬身践行,坚守文化使命

虽已年过八旬,常海成仍坚持每日阅读、整理史料。书房里堆满古籍与手稿,墙上悬挂的“志途漫漫 坚步求索”楹联,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常说:“修志是光荣的使命,要让文脉如江河奔流不息。”

四、文脉永续照后人,精神丰碑立天地

常海成的贡献远不止于方志编纂。他收藏书报刊逾万册,创办“衡水文史资料库”,为学者提供珍贵研究素材;他主编《刘秀与河北》《衡水书报刊收藏》等书,从不同维度挖掘地域文化价值。

他的精神感染着更多人:衡水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工作人员受其启发,在工程志中融入人文元素;宁晋县村志编纂团队以他为标杆,立志“写出不输《冀州市志》的精品”。2024年,他仍奔波于各地讲学,用行动诠释着“生命不息,笔耕不止”的誓言。

结语:方志之光照亮文化传承路

常海成先生用半生时光证明:方志不仅是冰冷的文字记录,更是承载历史温度的活化石。他以工匠精神雕琢每部志书,以家国情怀守护文化根脉,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修志何为”的时代命题。正如他所言:“文脉是祖辈留下的无价之宝,我们有责任让子孙后代触摸到真实、立体的历史。”

来源:一画如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