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垃圾如何实现“变废为宝”?一吨生活垃圾究竟能产生多少度电?3月21日,随州市生态环境局广水市分局携手市科协,共同举办了“美丽广水我行动”环保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广水市渡蚁桥学校、骆店中心小学的200余名小环保志愿者,他们走进广水市康恒新能源
生活垃圾如何实现“变废为宝”?一吨生活垃圾究竟能产生多少度电?3月21日,随州市生态环境局广水市分局携手市科协,共同举办了“美丽广水我行动”环保主题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特别邀请了广水市渡蚁桥学校、骆店中心小学的200余名小环保志愿者,他们走进广水市康恒新能源有限公司,“零距离”感受神奇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沉浸式环保课堂
在公司一楼的模型展区,讲解员为小志愿者们详细讲解了垃圾焚烧发电的原理,并科普了垃圾分类、废品再利用等环保知识。随后,孩子们来到六楼垃圾仓卸料平台,透过宽敞的落地玻璃,实时观看了工作人员操纵垃圾吊抓斗抓取生活垃圾并向焚烧炉投料的全过程。在二楼中央控制室和科普走廊,小志愿者们通过认真观察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系统,清晰地看到了垃圾从进入厂区到最终处理的完整工艺流程,真正了解了生活垃圾的最终归宿。
绿色能源诞生记
作为随州首座垃圾焚烧发电厂,这座投资3.78亿元的环保基地堪称"城市清道夫":每天"消化"600吨生活垃圾,年发电量超6000万千瓦时,相当于2.4万户家庭全年用电。当讲解员揭秘"每吨垃圾发电50度"的转化公式时,骆店中心小学的李雨欣掰着手指计算:"那我们昨天丢的奶茶杯,今天就能变成手机充电的电能啦!"
种子与未来的对话
参观结束后,孩子们用彩笔描绘心中的绿色蓝图:有的设计智能分类垃圾桶,有的构思"垃圾发电校服"创意。活动调查显示,95%的小志愿者已制定家庭环保计划。"我要监督爸爸给电池分类,还要把今天的见闻写成广播稿!"环保小记者张昊的宣言,恰似200颗萌芽的生态种子,正在孕育一座城市的绿色觉醒。
编后语:当机械爪抓起垃圾的瞬间,拾起的不仅是城市废弃物,更是一代人重塑生态认知的钥匙。这场"工业研学+环保教育"的创新实践,正以"小手牵大手"的力量,编织着绿水青山的长效守护网。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