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地朋友第一次吃河南烩面,十有八九皱眉:汤太厚、面太宽、羊肉味冲得慌。
“出了郑州,烩面就像换了个物种。”
不是段子,是真事。
外地朋友第一次吃河南烩面,十有八九皱眉:汤太厚、面太宽、羊肉味冲得慌。
南方人直接一句“这汤怎么跟药似的”,当场劝退。
说到底,口味壁垒比黄河还宽。
北方把羊当宝,南方把羊当“味太重”。
烩面那碗奶白羊汤,在河南是灵魂,在江浙沪却像犯规。
更尴尬的是,烩面连个像样的“名片”都没有。
兰州拉面有统一门头,沙县小吃有政府站台,河南烩面至今还在用“老张、老李、老x记”打游击。
没有品牌,就没有记忆点。
外卖平台上搜“烩面”,跳出来的往往是“××牛肉烩面”“××三鲜烩面”,汤底早换成速成粉冲的,羊肉味靠香精吊。
本地人一看就摇头:这哪是烩面,这是泡面亲戚。
工业化把最后一丝人情味也磨平了。
传统烩面得现扯、现煮、现炖羊骨三小时,现在连锁店直接上料理包,两分钟出餐。
省时间,也省掉了回头客。
年轻人更不买账。
他们宁愿排队半小时买杯芝士奶盖,也不愿花二十分钟等一碗“老味道”。
有人试过把汤底换成牛肉、鸡汤,甚至番茄,效果也就那样——像给摇滚乐队配了个古筝,听着就别扭。
不过,转机也不是没有。
最近刷短视频,能看到几家老馆子在直播扯面,羊汤咕嘟咕嘟冒泡,弹幕全是“看着就香”。
外卖窗口也挂出“真羊骨熬制,不兑粉”,销量居然翻了三倍。
说到底,烩面想往外走,得先回答三个问题:
羊汤能不能做轻?品牌能不能统一?老手艺能不能别被料理包干掉?
答对了,说不定哪天在北上广也能看到“河南烩面”排队。
答错了,它就继续留在河南,当个乡愁密码,也挺好。
来源:楼头远眺览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