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八步区铺门镇的万亩稻田上空,无人机精准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在城市街道上空,警用无人机如“空中卫士”般巡航,守护万家灯火;在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岔山村上空,飞行器穿梭,为游客开启“云端视角”的独特体验……在贺州市,低空经济正以“政策+基建+场景”的立体化实践,
在八步区铺门镇的万亩稻田上空,无人机精准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在城市街道上空,警用无人机如“空中卫士”般巡航,守护万家灯火;在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岔山村上空,飞行器穿梭,为游客开启“云端视角”的独特体验……在贺州市,低空经济正以“政策+基建+场景”的立体化实践,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城市治理和文旅消费的肌理之中。
政策引领,构筑低空经济“四梁八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国家战略布局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也为地方发展低空经济指明了清晰方向。
作为2020年全国首批13个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中唯一的西部城市,贺州市早在2018年就超前布局,先后出台《贺州民用驾驶航空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贺州市无人机产业发展规划》《贺州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建设行动方案》等专项政策,打出了一套精准有力的“组合拳”,为低空经济发展筑牢了政策根基。
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背景下,贺州市探索适合中小城市发展的低空经济特色路径。当前,《贺州市低空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正在加快编制,旨在充分发挥自身空域条件优越、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深化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试验区)建设,积极引入大湾区无人机制造产业链,全力打造集低空制造、维修、适航于一体的产业聚集地。
基建提速,打造“顶天立地”支撑体系
8月,亿航无人机物流港烈日当空,一架无人机从崭新跑道呼啸而起,如利剑般划破热浪直冲云霄。这座占地200亩的现代化园区,2019年规划启动,2020年开工建设,2021年6月建成交付使用,完成了从蓝图到现实的跨越。
走进园区,处处涌动着低空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一万架编队表演机队阵列整齐;试飞机库中无人机整装待发;2024年新建成的亿航智能交付中心已为全国客户提供专业服务;在建的一期无人机生产工厂内,工人们正加紧进行厂房封边作业,3条柔性生产线即将落成,未来将年产EH216S、216消防机、飞鲨物流机等机型300台……这些场景生动展现了贺州市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硬实力”。
近年来,贺州市累计投入1亿多元用于城市空中交通无人机测试;累计争取2.3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无人机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成功吸引广西祥云亿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入驻;已完成贺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园博园2个市城区空域申报,规划设置无人机和直升机起降点8个。
后续,贺州市将加快推动贺州民用机场落地建设,以此吸引集聚一批上下游企业,从招商引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应用服务、教育培训等环节入手,增强产业链协同能力。目前,贺州民用机场项目已取得国家民航局预可研报告意见,前期工作正有序推进。
场景日新,解锁低空应用的“贺州故事”
在贺州的城市天际线上,一支被群众亲切称为“南疆警鹰”的空中力量正在巡航。这支全国首创的航空警务管理支队,自2020年5月起步,已实现从“无人机单兵作战”到“空地一体智慧巡防”的跨越——2022年9月挂牌全国首支警用无人机警航支队,2025年更升级为集应用与管控于一体的航空警务“特种部队”。
警用无人机不只是“会飞的相机”,更是守护平安的“空中卫士”。贺州市创新构建“七位一体”警航体系,先后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10所院企共建广西首个警用无人机三级培训机构,面向全国培养专业警务飞手1120名。
翻开“南疆警鹰”的执勤日志,一组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16000小时的飞行时长背后,是83名走失群众被无人机热成像定位成功救回的温暖故事;5300架次空地联合巡防,助力街面案件显著下降;466起案件侦办中,无人机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更令群众称道的是,这支队伍把警用无人机变成了“民生服务包”——219场科普活动中,无人机化身“普法大使”;180次防溺水巡查中,又担当“空中救生员”。
低空经济惠民的乐章仍在贺州市持续奏响。在田间,无人机喷洒作业效率比传统人工提升30倍以上,每小时作业面积可达100亩;在山林,无人机巡查准确高效覆盖万亩森林,实现防患于未“燃”;在景区,游客用手机自主航拍租赁服务,“一键启动”即可饱览古村全貌……低空经济显著提升了生产生活效率。贺州市将持续深耕“低空赛道”,促进生产服务、高端制造、场景应用等深度融合,让百姓真切共享“低空红利”。
无人机的引擎声与贺州的山水共鸣,共同谱写低空经济从概念到现实的生动乐章。如今,贺州正以“小切口”打开低空经济的“大格局”,让这片天空持续涌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来源:广西产业园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