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科技对话迎来全新升级,当前沿探索碰撞思想火花——《科技会客厅》第二季于近日正式开播。作为一档聚焦前沿科技、探讨科技焦点的优质访谈类节目,第二季节目从品牌塑造、节目理念、话题深度、嘉宾类型、舞台氛围、视觉呈现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焕新升级,旨在让不同领域的科技工
当科技对话迎来全新升级,当前沿探索碰撞思想火花——《科技会客厅》第二季于近日正式开播。作为一档聚焦前沿科技、探讨科技焦点的优质访谈类节目,第二季节目从品牌塑造、节目理念、话题深度、嘉宾类型、舞台氛围、视觉呈现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焕新升级,旨在让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观点碰撞中交流技术瓶颈、共享研发思路,帮助大众读懂前沿科技的发展逻辑。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和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同期举办的热潮中,《科技会客厅》第二季首期节目便聚焦人形机器人这一热门话题,邀请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实验室主任刘伟、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锐、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赵维晨三位专家,从竞技赛事、技术现状到未来前景,展开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大众温度的对话,为观众解锁人形机器人从竞技赛场走向 家庭生活的全维度干货。
竞技赛事:技术迭代的“试金石”而非“秀场”
今年以来,春晚人形机器人的精彩表演、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大赛的趣味瞬间,让不少人好奇:人形机器人赛事难道只是一场“视觉表演”?针对主持人抛出的这一疑问,三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展开解读,层层递进剖析赛事的核心价值。
北京邮电大学人机交互与认知实验室主任刘伟率先以美国国防部先进技术局早期无人车比赛为例回应:“早期比赛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检验工程技术或原理上需要提高的部分。” 他强调,这类赛事本质是为学术界提供迭代开发的契机,其产出的技术成果甚至可能颠覆现有自动化概念,推动新学科与理论的发展。
从学术研究视角延伸到产业实践,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张锐则进一步补充了“主体差异”的思考:高校和研究所适合参与这类赛事,可专注研究原理方法;但企业若针对性参赛,可能会设计出仅面向比赛的“特供产品”——比如马拉松机器人为追求速度而忽略“手”的设计,虽然在赛场表现亮眼,却难以应用到实际场景。因此他认为,企业应更聚焦落地的行业场景,才能真正推动自身发展。
而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赵维晨,则结合自身企业的实战经历给出了更具象的答案。其公司的机器人在2025 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夺得冠军,这份经历让他对赛事的技术价值有更直观的体会,他认为足球、马拉松等赛事是摆脱“靠花哨视频博眼球”的有效途径,“我们希望比较透明地展示运控、本体、大脑决策等技术发展,且足球场景的技术易泛化到家庭和工业场景,可供学术界进一步迭代研究。”
技术现状:从“襁褓期”向“幼儿期”演进,挑战与突破并存
关于人形机器人当前的发展阶段,三位专家用生动的“成长阶段”比喻,让复杂的技术判断变得通俗易懂。
刘伟认为人形机器人仍处于“襁褓期”,本质上还是自动化产品,仅能在特定环境发挥作用,距离人们期待中具备高度智能的形态尚有距离。
在此基础上,赵维晨从技术分层角度做了更细致的解读。他将人形机器人的能力分为“大脑层”与“小脑层”:负责类人思考与自主决策的“大脑层”还处于“婴儿期”;而负责运动控制的“小脑层”,以其公司的技术水平来看,已经达到3-5岁的“幼儿期”。
相比前两位专家的判断,张锐的判断更为审慎。他认为人形机器人在理论上还处于“胚胎期”,因为人形机器人依赖仿生技术,而人类对自身工作原理的认知仍不清晰,医学界尚未完全解释的生物机制,仿生只能模仿表象,导致机器人存在功率与续航、速度与操作能力等矛盾,往往只能兼顾一两个特长。
未来展望:中外各有千秋,十年或入寻常百姓家
在全球技术竞争的视角下,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位置如何?何时能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些公众关心的未来问题,专家们也给出了不同的预测。
谈及国际技术对比,三位专家一致认为中外各有优势。中国过去两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爆发性发展,在应用和数据方面具备优势,整体水平不弱于美国;而美日等国研究时间更长,在软硬件领域有独到积累。“但(我国)技术源头如材料积淀、控制论等进步不明显,存在企业扎堆重复研发的现象,需以长远眼光反思底层问题。”张锐说道。
关于人形机器人走入生活的时间,赵维晨给出了相对乐观的预期:“进入家庭场景大约需要10年,但1-2年内可能出现情感陪伴场景,比如机器人迎接主人、提供情绪支持,或提醒老人用药。” 他同时补充,虽然人形机器人的功能进步每年可见,但依赖的工程技术多以10年为迭代周期。
价格方面,随着量产和零部件开模生产,规模效应将持续拉低成本,未来2~3年有望降至2000~3000美金,接近高端笔记本价格水平。不过,专家也表示,价格不仅与成本相关,还受功能价值、用户体验、品牌等多重因素影响,最终会形成“不同定位、不同价格”的市场格局。
对话不止于技术,更是对未来图景的探索
节目最后,主持人总结道:人形机器人虽仍处于发展初期,但其成长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技术迭代、科学家的原始创新,更需要公众的接纳与支持。
这场关于人形机器人的对话,既是对当下产业痛点的直面,也是对人工智能时代未来图景的探索。当人形机器人这个“正在成长的伙伴”逐步突破技术瓶颈,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产业希望,更是人类对更智能、更便捷、更有温度生活的向往。后续,《科技会客厅》将继续以“开放、思辨、平等”的姿态,带公众解锁更多科技前沿,探讨科技热点话题。
来源:生活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