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理想融入家乡建设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16:03 1

摘要:桑树坪村地处汝州市西南部寄料镇深山区,8月5日、8月20日两天,这个由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对口帮扶的小山村,接连举办了“2025年中国人寿花椒采摘节大赛”“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助学金发放仪式”两场活动。

“生态花椒金招牌 农民钱袋鼓起来”

驻村第一书记李晓燕在助学金发放活动中致词

椒香四溢,喜不自禁

桑树坪村与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签订花椒购销意向书

村民邵霞(中)和其他5人夺得花椒采摘大赛一等奖

准大学生办理助学金领取手续

参加花椒采摘比赛的乡亲

村民在整理刚采摘下来的花椒 本版摄影张鸿飞

写在前面的话

桑树坪村地处汝州市西南部寄料镇深山区,8月5日、8月20日两天,这个由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对口帮扶的小山村,接连举办了“2025年中国人寿花椒采摘节大赛”“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助学金发放仪式”两场活动。

前一项活动,既帮助乡亲们增强了花椒种植信心,也把桑树坪花椒特色产业的名片更辉煌的亮了出去;后一项活动,不仅为2025年考入大学的28名新生顺利跨入大学校门提供了支持和帮助,传递了爱心企业和社会的善意与希望,也在这个小山村里唱响了“热爱学习、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主旋律。因此,后一项活动也是前一项活动的发展与升华。

本文选发的三篇演讲稿,是从8月20日助学金发放活动中遴选的。在那天的演讲活动中,11名风华正茂的准大学生把青春理想融入乡村振兴、融入家乡建设,抒发让书本上的知识在丰沃的大地上开花结果的情怀;诉说助学金背后的社会暖意,以及他们在困境中的坚守与被照亮的感动;畅谈十年后桑树坪的变迁,寄望十年之约,字里行间满是对桑梓的深情与期许。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文字,聆听来自深山村落的青春之声,感受这群心怀故土的乡村青年那份质朴而滚烫的家国情怀。

——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派驻桑树坪村第一书记李晓燕

书本里的梦想田野里的行动

大家好!

我是杨晶晶,即将跨入武汉轻工学院的校门。

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我们桑树坪村的故事,也聊聊我们乡村学子的青春——从考场到田野的青春。

高中三年,我们日夜奋斗,只为在考场上拼出一个满意的成绩。但是,当我们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脑海里浮现的第一幕,不是城市的高楼大厦,而是家乡那片熟悉的田野,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桑树、田埂和小路。我们知道,青春的价值,不只是个人的分数和荣誉,更在于我们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今年夏天,在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的积极努力下,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寄料镇在桑树坪村举办了花椒采摘节大赛。为了办好这场大赛,他们提前调研,从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请来专家,指导村民学习科学采摘方法,并协调活动场地和宣传资源,让比赛顺利开展。大赛吸引了全村百余户农户参与,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更为村子打响了名声,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有数据支撑我们:去年村里花椒产量约20吨,按市场价计算,村民平均每户增收2000元。而通过大赛,大家掌握了科学采摘和管理方法,产量提升了近30%!这不仅仅是经济收益,更让每个人看到了:只要方法得当,团结努力,生活就能更好。

这就是我们从考场到田野的青春实践——把学到的知识、热情和行动力,用在家乡最需要的地方。我们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那么,我们具体能做什么呢?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把知识带回田野。我们在学校学到的农业管理、电商营销、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回家乡用起来。在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建立花椒产销微信群或小程序,让大家线上销售与线下采摘结合,让花椒走出桑树坪,让家乡特产远近闻名。

第二,用激励和创新点燃热情。摘花椒大赛设立奖项、比拼产量,这种方式完全可以推广到乡村建设其他活动中。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可以开展特色农产品评比、乡村节庆活动,让每个人在参与中都能看到成果和感到自豪。

第三,把文化和情感融入发展。经济发展很重要,但文化和情感更能凝聚乡亲的力量。在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和镇党委、镇政府的倡导下,桑树坪的历史、风土人情、民俗节庆都能被发掘和传承,通过活动展示,让外地人感受到家乡温度,也让村民感受到自豪感。

同学们,青春是最宝贵的资本,而家乡是最坚实的根。我们每一位考上大学的学子,都是被知识滋养的种子。未来的我们,可以去城市学习最先进的技术,但心中永远要记住:家乡的需要,就是青春的使命。

今天,我站在这里,想呼吁大家:考场只是起点,田野才是梦想延伸的地方。让我们把青春的奋斗与家乡的希望连在一起,把书本上的知识和田间的实践结合起来,让“反哺家乡”不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

未来的桑树坪村,将因我们的成长而美丽;未来的乡亲们,将因我们的回馈而幸福。而我们的青春,也将在家乡的土地上,开出最灿烂的花。

谢谢大家!

2025年8月20日

助学金背后的社会温暖

大家好!

我是张钰涵,是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准大学生。

当大学录取通知书辗转抵达桑树坪这个偏远深山里的小村庄时,那鲜红的信封在母亲布满老茧的手中微微颤抖。薄薄的纸张,托起了我们家沉甸甸的期盼,却也无声地压弯了父母的脊梁。父亲常年奔波在遥远的异乡工地,用汗水浸透的工钱勉强支撑着这个家;母亲则独自扛起田地里的劳作与家中的一切,风雨无阻。我和弟弟的学费、生活费,像两座沉默的大山,压得爸妈透不过气来。多少个深夜,我听见母亲在隔壁压抑的咳嗽,看见她悄悄揉着酸痛的腰背,却总在我面前挤出笑容说“没事”。弟弟伏在旧木桌上写作业时那专注而渴求知识的眼神,更让我心头沉甸甸的——家庭的困窘,竟成了我们追求梦想路上最沉重的负累。

当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要为我们桑树坪村今年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助学金的消息如温润的春雨般降临时,它带来的不仅是数字,更是我们命运天平上关键的砝码。我清晰地记得,父亲在千里之外的工棚里得知消息时,那长久被生活重担压低的声线里,第一次透出如释重负的哽咽。母亲藏起那张写着“腰椎劳损”的医疗单,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仿佛一道阳光骤然刺破积年的阴霾。这笔承载着无数人善意的助学金,不仅稳稳覆盖了我大学第一年的学费,更照亮了弟弟继续安心求学的路。它消解了父亲眼中沉甸甸的焦虑,抹去了母亲鬓角新添的白霜,也卸下了我心中那份对弟弟前程的愧疚。它不仅仅缓解了物质的窘迫,更在我们心中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灯:原来在崎岖的人生路上,我们从未被遗忘,社会的目光始终温暖地注视着每一个向上攀爬的身影。

这笔助学金,绝非冰冷的数字。它的背后,是无数双温暖的手,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默默托举起我们摇摇欲坠的希望;是无数未曾谋面的热心人士不求回报的善意涓滴;是家乡邻里们质朴而真诚的祝福与关切。它让我深刻感知,社会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由无数善意个体组成的、真实而温暖的共同体。它以博大与深情,织就了一张坚韧的网,稳稳托住了我,托住了无数如我这般在风雨中飘摇的小舟。这份沉甸甸的暖流,已在我心底沉淀为一种庄严的信念:今日我承接的这份托举,来日定当以己之力,回馈这浩瀚的温情之海。

当我真正踏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园,站在宽敞明亮的图书馆前,这份信念便愈发清晰而炽热。我深知,肩上承载的已不仅仅是个人的前程,更有无数殷切目光的期许与这份沉甸甸的社会善意。这温暖,是时代赠予我最珍贵的行囊,更是我生命深处最明亮的坐标。它呼唤着我,以今日之所学为舟楫,奋力前行;它鞭策着我,以明日之所成为薪火,去温暖、去照亮更多在困境中跋涉的身影。我渴望自己未来也能成为那托举他人梦想的力量之一——也许是在家乡三尺讲台播撒知识的种子,也许是投身公益传递这份接力而来的善意,也许是扎根基层为更多像我这样的家庭发声……无论何种方式,让每一份曾被照亮的微光,都蓄积成足以辉映他人的星火。

助学金背后这份深沉的社会暖意,不仅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更重塑了我灵魂的质地。它让我懂得,在广袤的人间,真正的富有,是心与心之间不息的温暖传递。唯有将这份深情托举转化为肩头责任,让每一颗曾被照亮的星斗都努力去辉映长夜,我们才能真正不负这时代深沉的馈赠。当无数这样的微光汇聚,终将驱散命运的寒凉,共同织就一片温情脉脉、群星璀璨的人间天幕!

写给十年后家乡的一封信

大家好!

我是杨素红,即将成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学生。很荣幸,今天能站在这里给大家演讲。

今天的天气很好,微风徐徐,而我此刻站在家乡的怀抱里望着远方的天际线,总会在想——我的家乡,十年后的你会带着怎样的模样迎接每一个清晨?

幼年时,当我知道桑树坪村的名字时,我就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桑树”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让人一下子就能联想到挂满枝头的桑葚,既有具体的地理特征,又透着一种踏实安稳的感觉;既说出了家乡的自然印记,又藏着老一辈生活的痕迹,像是把一段故事融入名字里,很是特别,让人耳目一新。

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的这里还有着大片的麦田,人们很是勤奋,不辞辛劳,和谐相处,热闹非凡,秋收时节人们总是忙碌而兴奋,为了成熟的庄稼而高兴。傍晚收工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冒着烟,麦香混着饭菜香飘满全村,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埂上撞来撞去,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温馨珍贵。村子里的这座小学更是承载了我满满的回忆,现在我仍然记得课堂上我和伙伴们一起写作业时的认真,课间一起玩耍嬉戏的瞬间,这是我童年的时光,也是现在挥之不去的记忆,我很庆幸能拥有这样纯粹的童年,同时也能很幸运在这片土地上长大,倍感幸福。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而亲爱的你——我的家乡,似乎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一方面,2014年,桑树坪村原党支部书记通过招商引资,带头发展花椒、中药材等种植产业,经过近7年的“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如今花椒种植面积已然扩大到5000多亩,带动农户385户,亩均收益超过3000元。近年来,花椒产业的提质与破局,轮换机制下的资源整合,从抗旱到品牌升级,从基础建设到文化传承,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将昔日的深山村变为“花椒经济”的标杆,这片曾经的深山村正在长出新的模样:花椒成了“金豆豆”,孩子们的笑声漫过田埂,老人们坐在广场中,聊着今年的收成,也聊着明年的盼头,和谐美满。

另一方面,今年2月,中国人寿河南省分公司派来的第一书记正式进驻桑树坪村,与汝州市商务局派遣的驻村工作队,在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千方百计改善村容村貌和对外交通的同时,对承载着村民众望的学生也关切非凡。他们既注重解决这些家庭的短期需求,也着力构建长效机制体制,填补教育空档期,激活乡村教育新场景,构建教育支持网络,为我们这些学生构建更加方便的学习空间而不懈努力,不辞辛劳。驻村第一书记李晓燕说:“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我们要让‘桑树坪’三个字不仅代表地理标识,更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秉持着这样的信心,她和工作队的两名队员,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我们村的发展绞尽脑汁,带领人们大步向前,只为博村民们一笑!如今他们已经做到了,我们都一一见证。但是,他们从来不索取回报,只是闷头干大事,为人民服务。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你们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你们不大肆宣扬,但并不代表我们不知道,曾经蔓延山野的麦香如今掺杂着一丝麻麻的花椒香,桑树坪村在你们的照料下早已焕然一新。我相信每一位村民,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刻骨铭心、永不忘记!

倘若我的家乡被赋予生命,他一定会感到很开心。因为,现在不只是一个人为了他而努力,而是一群人,一群有素质的人,一群有头脑的人,一群为了他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人!

我想对十年后的你——我的家乡说:十年前的你,也就是现在,已经很完美了,有人说“好地方要等变得更富更亮才美”,可我觉得完美从不在遥不可及的将来,而在当下的每分每秒,是花椒粒上的晨露,是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脸上的汗水,是在你怀里的每一个人。

我知道十年后的你可能会有许多新的模样,或许多了许多新面孔,或许年轻人不需要再背井离乡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或许变得更加热闹。其实不用我说,你一定比谁都清楚,哪些故事在继续,哪些记忆又值得被珍藏。我只盼着十年后的你,既有霓虹闪烁的热闹,又有袅袅炊烟的宁静,既容得下年轻人追逐的梦想,也装得下老一辈人唠叨的家常。到那时,我一定会再次回到这里,我希望那时的我,仍然可以从微风中闻到花椒、麦浪的清香,从大家的脸上看到不变的温暖,从高大的桑树上读到时光的安稳!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025年8月20日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