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韦应物三首诗作:《开元观怀旧》中,之前的欢聚已成过往,只剩诗人独自面对空寂的竹林和萧瑟的松风,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春游南亭》则展现了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为官一任的责任感;《登楼寄王卿》则通过登高望远
韦应物(737—792),唐代著名诗人,字义博,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官宦世家,其父韦銮曾任宣州司法参军,擅长书画,自幼给予他良好的艺术熏陶。
本文韦应物三首诗作:《开元观怀旧》中,之前的欢聚已成过往,只剩诗人独自面对空寂的竹林和萧瑟的松风,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春游南亭》则展现了初春时节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为官一任的责任感;《登楼寄王卿》则通过登高望远,将个人失落与广阔天地、萧条秋景融合,更显出对友人不在身边的遗憾和思念。
宿昔清都燕,分散各西东。
车马行迹在,霜雪竹林空。
方轸故物念,谁复一樽同。
聊披道书暇,还此听松风。
诗的题目就很有意思,“开元观怀旧寄李二、韩二、裴四兼呈崔郎中、严家令”,一口气提到了五个人,可见韦应物交游广阔,重情重义。“开元”二字,点明了地点,也暗含了时间背景,唐玄宗开元年间,那可是大唐的鼎盛时期,让人遥想当年的繁华景象。
诗的开篇“宿昔清都燕,分散各西东”,起笔不凡。“清都”指道教的仙境,这里借指长安。韦应物早年在长安做过官,与这些朋友有过一段美好的相聚时光。一个“燕”字,用得巧妙,让人联想到宴饮欢聚的场面,热闹非凡。然而,好景不长,朋友们“分散各西东”,天各一方,令人唏嘘。
中间两联“车马行迹在,霜雪竹林空。方轸故物念,谁复一樽同”,是全诗的核心。韦应物重回开元观,这里曾经是他和朋友们欢聚的地方,如今只剩下“车马行迹”,物是人非。冬日的寒意笼罩着竹林,白雪皑皑,一片空寂。一个“空”字,写尽了人去楼空的凄凉。睹物思人,韦应物内心百感交集,他多么希望能和朋友们再次把酒言欢,重温旧日时光,可惜这愿望已成奢望。
结尾“聊披道书暇,还此听松风”,笔锋一转,写韦应物在开元观的生活状态。他翻阅道家书籍,排遣心中的愁绪,独自一人听着松涛阵阵。这“松风”二字,用得极妙,既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又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韦应物将对朋友的思念,融入到这自然景色之中,更显得情深意长。
整首诗读下来,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这种哀愁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而是一种绵长的、挥之不去的思念。这很像我们现代人怀念过去的方式,找一个熟悉的地方,回忆一些美好的片段,然后把这些回忆珍藏在心底。韦应物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地煽情,只是用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却更能打动人心。
韦应物写这首诗的时候,或许正值壮年,他经历了官场的起伏,也体会了人生的聚散。唐朝诗人很多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都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这首诗表达对挚友分别的思念。他们都用诗歌记录下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些诗歌也因此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
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
景煦听禽响,雨馀看柳重。
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
这首《春游南亭》,读来让人心旷神怡,仿佛跟着韦应物一起,漫步在春日阳光下的南亭,感受那勃勃生机。
诗的题目直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春天,南亭,游玩。简单明了,却一下子把我们带入到那个特定的情境之中。
开篇两句“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描绘了一幅初春景象的对比画面。“川明”是说河流因为冰雪消融,水位上涨,水面反射着阳光,显得格外明亮。“气已变”则是说天气转暖,告别了严冬。而“岩寒”则说明高山上的岩石还残留着寒意,“云尚拥”则描绘了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这两句,一写低处河川的明媚,一写高处山岩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把初春时节乍暖还寒、阴晴不定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想到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是描绘初春,但韦应物这里更侧重于山水的变化。
接着“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视线聚焦到“南亭”。“草心绿”的“心”字用得极妙,不是说整片草地都绿了,而是草的嫩芽刚刚冒出头,呈现出一点点新绿。一个“心”字,把春草那种顽强的生命力,那种破土而出的喜悦,都表现出来了。“春塘泉脉动”,池塘里的泉水也开始活跃起来了,一个“动”字,赋予了泉水以生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活力。这两句,从细微处着眼,捕捉到了春天最细致、最动人的变化,充满生机和希望。
“景煦听禽响,雨馀看柳重”,进一步描绘春游所见所闻。“景煦”是说阳光温暖和煦,在这样的阳光下,诗人听到了鸟儿欢快的鸣叫声。“禽响”二字,让人联想到鸟儿在枝头跳跃、歌唱的画面,充满了活力。而“雨馀看柳重”,“重”字是说柳枝经过雨水的洗礼,吸饱了水分,变得沉甸甸的,颜色也更加翠绿。一个“重”字,写出了柳枝的质感和色彩,也暗示了春雨的滋润。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绘了春日的美好景象,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也是写春雨,但韦应物这里更侧重于雨后的清新。
最后两句“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笔锋一转,由景及人。“逍遥”二字,写出了诗人游玩时的心情,轻松自在,无拘无束。“池馆华”是说南亭的景色优美,华丽精致。但诗人并没有沉溺于美景之中,而是感到“益愧专城宠”,这里的“专城宠”指的是诗人当时担任滁州刺史,受到天子和百姓的恩宠。诗人想到自己身居高位,享受着荣华富贵,而百姓可能还在辛勤劳作,心中感到惭愧。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关怀和对自己的警醒,体现了他爱民如子、清廉自守的为官之道。
韦应物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值他在滁州任上。他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他的很多诗歌都反映了民生,比如“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就表达了他对百姓的同情和对自己的要求。这首诗,虽然主要是写景,但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他的人格魅力。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这首《登楼寄王卿》,写出了登高望远时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友人王卿的深切思念。读来令人怅然,回味无穷。
诗的题目点明了事件和对象——登上高楼,思念一位名叫王卿的朋友。这种思念之情,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比如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祝福;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则表达了重阳佳节对家人的思念。韦应物这首诗,也有着类似的情感,但又有所不同。
首句“踏阁攀林恨不同”,起笔就不同凡响。“踏阁”是指踩着楼阁的台阶,“攀林”是指攀援着树木,这两个动词,写出了诗人登高的过程,也暗示了登高之不易。一个“恨”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这里的“恨”不是怨恨,而是一种遗憾,一种失落。遗憾什么呢?“不同”,是说不能和王卿一同登高,共享这美景。这种遗憾,是诗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流露。
紧接着“楚云沧海思无穷”,进一步展开了诗人的思绪。“楚云”是指楚地的云,这里代指诗人所在的南方地区。“沧海”是指广阔无垠的大海。诗人站在高楼上,望着天边的云彩和远处的大海,思绪万千,无穷无尽。“思无穷”三个字,将诗人的思绪无限延伸,既有对眼前景色的感叹,也有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更有对人生、对世事的思考。这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是登高望远,抒发感慨,但韦应物这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思念。
接下来两句“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笔锋一转,由远及近,由虚入实,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砧杵”是古代用来捣衣的工具,这里指代秋天妇女们捣衣的声音。诗人站在高楼上,听到山下传来几户人家捣衣的声音,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一郡荆榛寒雨中”,“荆榛”是指丛生的荆棘和杂草,这里形容荒凉的景象。“寒雨”则点明了季节和天气。整个郡县都笼罩在寒冷的秋雨之中,一片荒凉。这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描绘了秋日萧条的景象,也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这首诗最值得玩味的地方,在于它将个人情感与广阔的景象融合在一起。诗人登高望远,本是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但看到的却是“楚云沧海”的空旷和“一郡荆榛”的荒凉,这反而加重了他对友人的思念。这种以景衬情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也更具感染力。
韦应物写这首诗的时候,或许正经历着人生的低谷,他远离了家乡和朋友,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官,内心的孤寂可想而知。但他并没有直接抒发这种孤寂,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将这种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这正是韦应物诗歌的魅力所在。
来源:幽兰蝶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