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超60%的父母正被子女屏蔽:为什么我们越沟通越孤独?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4 09:18 2

摘要:想问问孩子作业完成了吗,却被拒之门外;想聊聊家常,换来的只有冷漠的敷衍;一次小争吵后,发现自己竟被孩子拉黑,连消息都发不出去……

和孩子沟通,最重要的不是正确与否,而在于“感受”。

感受好,沟通好;感受不好,沟通无效。

想要打破沟通困局,先从父母“感受孩子的感受”开始。

——心智教育体系创始人包丰源老师

01

读懂孩子行为背后

没说出口的话

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场景?

想问问孩子作业完成了吗,却被拒之门外;想聊聊家常,换来的只有冷漠的敷衍;一次小争吵后,发现自己竟被孩子拉黑,连消息都发不出去……

其实,这样的场景,远比我们认为的更普遍。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发布的《2024中国亲子关系调研报告》显示:

18-25岁群体中,62.7%的人曾有过“拉黑父母”的冲动,而41.2%的冲突,都源于“情感绑架式沟通”

有位网友就曾在社交平台晒出与大学生女儿的聊天记录,事情的起因不过是女儿想买新保温杯,妈妈随口说了句“旧的还能用,没必要买”。谁知,这一句话引起了母女之间的针锋相对。

等妈妈再发消息关心女儿的时候,对话框却已经弹出刺眼的“需发送朋友验证”。

明明是彼此爱护的关系,爱意却在不正确的表达中化成了剑,相互刺伤。

这场看似微不足道的争吵,反映出的是无数家庭正在经历的困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父母习惯性地带着针刺的关心,却筑起了亲子间的一面墙;

而那些关上的门、不愿多说一字的态度和拉黑的行为,都是孩子最后的反抗。

破局,需要先从读懂孩子的“感受”开始。

02

破冰法则:从"说教"到"共鸣”

《非暴力沟通》中有一句话直击本质:所有关系的破裂,都始于“我觉得你应该”。

来自广西的一位妈妈分享过一个故事:发现孩子打赏主播花了一千多元后,她直接把孩子带到派出所,留孩子独自接受教育。

结果,钱虽然追回来了,孩子也写了检讨书,但与孩子的关系却产生了隔阂。

和孩子沟通,最重要的不是正确与否,而在于“感受”。

在佛山心康达4月20日举办的“打开孩子心门的沟通秘匙”亲子讲座上,黄惠仪老师反复强调:“感受好,沟通好;感受不好,沟通无效”。

她提到,孩子面对父母居高临下的态度时,往往充满无助和愤怒;

而我们需要学会的是,放下评判,先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的情绪。

讲座现场,通过模拟对话、案例分析,学员们发现:沟通的关键,不仅在于说什么,更在于表情、肢体语言和眼神传递的态度。

正如黄惠仪老师所说:“真正的教育不是纠正错误,而是在错误里种下担当的种子;沟通不是分辨对错,而是支持孩子的生命成长”

03

父母的觉醒决定孩子的未来

想要打破“被孩子屏蔽”的困局,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底层逻辑:教育的核心不是改变孩子,而是改变自己。

广西心康达举办的“教育孩子的重心是教育自己”读书分享会上,一位家长分享了感悟:

“以前总盯着孩子的问题,现在才发现,孩子的状况就是父母的投射。当我调整自己的心态,孩子反而变得更愿意沟通了。

究竟是什么促使她开始真正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呢?是思想的转变。

在“用心带孩子”公益课上,包丰源老师通过讲解“文件包”理论教大家懂得了教育的基本逻辑

同时,通过现场的体验活动,让大家设身处地地“感受到孩子的感受”,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带给孩子的伤害与结果,从而实现了真正的改变。

在湛江“用心带孩子”课后分享会上,大家都在分享自己的喜悦转变:

一位企业家与父亲和解后,三个月内业绩翻倍
曾经数学只考20分的少年,在母亲学会智慧引导后,成绩逆袭到80分;濒临离婚的夫妻通过共同学习,不仅修复了关系,还让孩子从阴郁变得开朗……

包丰源老师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改变永远从按下“打印键”的人开始。

唯有我们从心底改变了,尊重孩子的个性,接纳他们的情绪,用行动做好榜样,亲子关系才能真正破冰。

04

写在最后

那62.7%“有冲动拉黑父母”行动的孩子们,恰恰是给身为父母的我们一种成长的提示。

我们与孩子,从来不是对立的敌人,而是共同成长的伙伴。

那些曾被屏蔽的对话框、说不出口的委屈与期待,终将在尊重与理解的滋养下,重新变成温暖的对话。

如果你也在被亲子沟通困扰,请记住:转折点就从“自我成长”开始。

学会“好好说话”,学会“感受孩子的感受”。

如此,下一次对话,你也能听见孩子心底真实的声音。

留言区开放丨暖心征集

来源:学而时习之育儿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