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升空,大疆落地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14:39 2

摘要:一场极具象征意义的“双向奔赴”正在中国科技圈上演,让25年的盛夏更加热烈。

一场极具象征意义的“双向奔赴”正在中国科技圈上演,让25年的盛夏更加热烈。

无人机霸主大疆,突然俯身向下,宣布进军扫地机器人市场;而地面清洁巨头追觅,却选择高维跃迁,携智能影像与无人机技术冲向天空。

这两大以硬核科技立身的企业,正跨越边界,向彼此最熟悉的战场发起一场高维奇袭。

01

为何“上天”,追觅升维背后的用户洞察

追觅的升空,更像是一场水到渠成的“圆梦时刻”。

追觅创始人俞浩出身清华航天专业,是国内最早的四旋翼无人机开发者、全球三旋翼无人机发明者。

同时追觅核心创始团队正源自他在清华大学创立的“天空工场”。这群原本造飞机的人,当年选择以扫地机为创业起点,正是想将尖端航天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场景。用造无人机的技术逻辑,他们成功打造了扫地机、洗地机、吸尘器等一个又一个创新产品。

默默“扫地”十年,功夫已成,追觅终于回归梦开始的地方——天空。

再回到用户洞察层面,尽管运动相机已诞生多年,但它始终未能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多数产品仍为极限运动爱好者设计:操作复杂、剪辑麻烦、性能过剩却场景狭窄。普通人想拍一段生活Vlog、记录孩子奔跑、或者做一次骑行分享,却找不到足够轻量、智能、易用的设备。

追觅旗下的光子跃迁团队精准捕捉到“性能冗余,场景不足”这一断层地带。

它没有选择做“另一台运动相机”,而是重新定义了什么才是“适合每个人的智能影像伙伴”,打造下一代运动相机的雏形。

02

何为“下个时代运动相机”

从"工具"到"智能体"的进化

光子跃迁运动相机的最大亮点将内置了完整的AI智能体,这使其从单纯的“记录工具”进化为"空间交互与AI创作平台"。

挪威特罗姆瑟,北极圈内零下30度的极夜。极光猎人Elena站在结冰的峡湾岸边,对着手中泛着微光的运动相机激动地说:"捕捉极光舞动的轨迹,要前景有“雪松”剪影,配上空灵音乐,生成1分钟延时视频,要有梦幻感!"

这将是全球首款真正“听懂人话”的运动相机。

“听懂人话”的背后是支持离线模糊语音识别,自动识别场景中的主体,选择最佳构图方式,并实时进行画质优化,同时毫秒级的解析能力,能够实现像素级的画质优化,包括色彩增强、动态范围调整、肤色美化和细节增强,真正实现有意识的AI视觉再创造。

模块化设计突破单一场景限制

光子跃迁打破了传统运动相机的设计范式。产品采用符合人体工学的模块化设计。

用户可以根据不同场景需求,随意搭配各种配件模组:延长电池满足全天拍摄需求、外接麦克风提升音频质量、增加前屏方便自拍构图..……

这种设计让单一产品进化为了可自由扩展的智能创作生态,完美适配第一人称骑行、vlog拍摄、水下探险等多场景创作需求。

同时光子跃迁挑战了工程学极限,在手指大小的机身内塞入了专业级设备的性能,实现小而强大。

“小,别小看!”在此刻具象化。

从“看到”到“好看”的体验升级

随着短视频平台爆发,相机已经成为社交货币的生产工具。用户需要的不再只是记录,而是能立即获得点赞的精彩成片。

为此光子跃迁建立了庞大的场景数据库,让用户能够在最少后期处理的情况下,快速产出专业级别的视频内容。

特别是针对占据用户近一半时间的夜生活场景,团队通过AI训练了多种夜景算法,实现了夜景从"能看到"到"拍得美"的质的飞跃。

03

为何“入地”,大疆落地扫地机的商业逻辑

大疆进军扫地机器人市场,也绝非一时兴起。

早在2020年,大疆就在内部启动了“Ground Space Intelligent Explorer”项目,着手研发扫地机器人。

当时全球家庭清洁产品市场规模为1055亿美元,四年时间过去,全球家庭清洁产品市场规模已增长至1221亿美元,符合增长率3.7%。同时头部品牌已完成多轮用户心智建设,市场教育趋于成熟。

对于大疆而言,这是一个已被验证的“熟透的市场”,不再需要从零拓荒。

从技术维度看,扫地机所需要的视觉感知、SLAM建图、路径规划与动态避障,这些能力大疆已经具备。可以说,大疆并非跨界,而是“能力迁移”。

但地面战并非一帆风顺。据行业人士透露,大疆首款扫地机器人ROMO原计划于2023年发布,却因清洁效果、机械结构与用户场景匹配度等问题两度推迟。这从侧面说明,即便强如大疆,从“天上”到“地上”仍面临真实场景中的系统工程挑战。

8月6日,大疆首款扫地机正式和大家见面,直接交出了一份“正式开售前京东单平台预约超6万人,开售20分钟部分版本售罄”的成绩单。

从短期来看,大疆ROMO凭借品牌号召力与差异化技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这并不能缓解大疆面临的挑战压力,能否在科沃斯、追觅、石头等巨头垄断的市场(CR5超90%)中突围,取决于后续迭代和生态协同能力。

看来从“增量蓝海”到“存量红海”,大疆的地面战道阻且长。

04

相向而行,是能力复用的必然

一个从天空落地,一个从地面升空。

这场看似逆向的奔赴,背后是中国科技企业正在进入新阶段:不再满足于单点突破,而是系统能力的外溢与复用。

追觅能快速切进智能影像,离不开它多年在扫地机器人中积累的“感知-决策-控制”能力。无论是让扫地机识别200多种障碍物,还是让运动相机实时跟踪人物——底层都是同一套AI视觉与机器人系统在支撑。

而大疆之所以敢做扫地机,也正是凭借其在无人机领域成熟的飞控、避障与导航架构。从天空到地面,本质是一场技术的大规模迁移实验。

05

中国科技正在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大疆与追觅的这次交汇,不是一场零和博弈的竞争,而是中国硬核科技公司群体性成熟的标志。

它们代表了一种新的制造范式:以技术为锚、以用户为轴、以系统创新为引擎,拒绝停留在性价比叙事中,而是要通过高可靠、高体验、高复购的产品,在全球市场建立可持续的品牌信任。

从追觅打破戴森马达垄断,到其机械臂技术引领行业进化;从大疆重新定义消费级无人机,到其试图重构地面机器人体验——这些企业正在将“中国制造”的标签,从“供应链优势”升级为“系统创新力”。

06

科技无界,终向人心

无论是无人机还是扫地机,运动相机还是手持云台,其本质都殊途同归:延伸人的能力,解放人的时间,丰富人的体验。

追觅的运动相机,与其扫地机、吸尘器产品一脉相承——它们都在尝试把“人该专注创作,机器该专注执行”的理念变为现实。而大疆无论在天上还是地面,始终追求的是通过技术实现“极致效率与可控性”。

他们的跨界,不是边界的消失,而是技术最终服务于人的必然走向。

07

超车道的号角已经吹响

大疆下地,追觅升空,看似是一场商业的“反向碰撞”,实则是中国科技生态的一次共振。

它标志着我们已不再满足于在单一赛道跟随,而是以体系化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力,同时在多个高端领域展开布局。良性竞争推动技术迭代,系统创新构建持久优势。

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科技得益于互联网与模式的创新;那么未来十年,我们将见证一批像大疆、追觅这样的硬核企业,以技术为舟、以用户为帆,真正将中国方案带入全球市场的心脏。//

来源:雷峰网leiphon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