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6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76年来,“赶考”精神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石家庄人永不懈怠的行动指南;76年来,这种精神镌刻在这座城市发展的基因之中,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以“赶考”精神铸就城市之魂——写在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七十六周年之际
历史的足迹因砥砺奋进而更加坚实,发展的丰碑因赓续奋斗而愈加巍峨。
76年前的今天,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76年来,“赶考”精神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石家庄人永不懈怠的行动指南;76年来,这种精神镌刻在这座城市发展的基因之中,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向上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下,石家庄瞄准新一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五大主导产业,倾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是石家庄市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之一。过去,尽管石家庄拥有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等多家龙头企业,但由于上下游相关企业集聚度不够高、企业不善于借力借势等原因,导致产业不成链、集群效应不明显、创新氛围不够浓。
如何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2021年以来,石家庄按照“房地产开发为产业发展让路、插花式开发为集中开发让路、土地供应优先保障产业所需”的工作思路,在鹿泉区规划建设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园,布局集成电路、现代通信、汽车电子、软件研发、终端产品、新型电子材料等6大产业聚集区。
一批电子信息龙头企业在这里加快集聚。海康威视石家庄科技园建成投用,成为国内最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商用雷达研发和生产基地;通信技术创新中心引来军特电子等9家上下游企业,形成从前端材料到末端集成应用的完整高性能陶瓷集成电路产业链;低轨卫星射频载荷行业链主企业锐创电子带着新合芯等8家上下游企业来到空天信息产业园,链起一条卫星载荷及地面设备制造产业链……
生物医药产业是石家庄首个实现年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的产业。
石家庄素有“华北药都”之称,是首批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之一。但产业优势不突出、龙头企业不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一直制约着产业的壮大和升级。
为加强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石家庄市在高新区专门规划建设了总面积2.8万亩的国际生物医药园,重点打造研发创新孵化区,帮助龙头企业定制研发实验室,提供技术服务平台,加快企业培育孵化。目前,区内拥有石药、华药、以岭等众多生物医药规上企业,形成了涵盖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中高端产业体系。
石家庄市还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创投基金、天使基金等方式,让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都能享受政策带来的“阳光雨露”。进入2024年以来,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速,已谋划重点项目37个,总投资395亿元。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也按下“快进键”——2021年,716亿元;2022年,855亿元;2023年,突破千亿元;2024年,实现1200亿元!
无论是经济工作还是产业发展,最终都要落到项目上。
河北新合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套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终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工作人员正紧张有序地进行二次结构施工,预计今年8月份正式投产。该项目采用国内领先的技术进行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终端的研发和生产,产品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商业卫星、空天信息、先进通信、应急救援、智慧城市、无人机、轨道交通、物联网等领域。
高新区昌泰电科谷项目、经开区石药集团智能制造灯塔工厂二期(新型注射剂)项目、长安区石家庄交投智联国际物流枢纽项目等一大批优质项目加速推进;泰威航科全动模拟器生产基地项目,万禾中转配套生产基地项目,以及天星生物苯甲醛、甲酯医药中间体联产项目等一大批新项目开工建设……一个个重大项目,如同一根根坚实的桩基,支撑起石家庄市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明天。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24年,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完成1200亿元、1300亿元以上,全面叫响“中国好药·石家庄造”“真‘芯’‘石’意打造电子信息高地”两大产业IP。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营业收入超过千亿元,现代食品、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主导产业聚力成势、竞相发展——从“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到新产业从这里崛起,石家庄以“赶考”的紧迫感,交出了经济转型的硬核答卷!
向新用好改革“关键一招”
世界著名城市规划学家沙里宁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石家庄的抱负,就是打造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之城。这样的“赶考”之路,是石家庄一次次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
在这里,“赶考”精神就是争分夺秒、敢为人先!
为解决项目评估评审手续多、时间长、花费多等突出问题,2021年,石家庄在全省率先推行区域评估审批服务改革,由省级以上开发区管委会作为实施主体,对项目审批过程中涉及的有关评估事项进行统一评估,形成整体性、区域性评估成果,供区域内的企业和项目免费共享。
为了推动营商环境不断升级,2024年石家庄市制定实施229项改革举措,推出19项“证照联办”,20项高频事项实现智能审批。2024年9月,石家庄市探索推进招投标“双盲”评审改革,入选为2024年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双盲”评审以小切口撬动了规范项目招投标问题的解决,为石家庄营商环境带来大提升。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13项国家试点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效,年内争取全国第一批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全国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试点城市等21个国家级试点。全国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首单落地我市,招投标“双盲”评审改革等一批具有石家庄特色的创新成果在全省全国推广……石家庄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收获了别样的风景。
在这里,“赶考”精神就是“近者悦、远者来”的开放胸襟。
推进人才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搭建“线上+线下”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拎包入住”人才公寓……石家庄市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全力构建特色人才服务保障体系,通过持续推动服务流程不断优化、服务质效明显提升,更加开放高效、便捷便利、温暖贴心的人才服务环境已逐步形成。
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15条人才新政”效应加速释放,石家庄市对青年人才的吸纳能力显著提升,人才素质明显提高。全年引进国家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8名、“双一流”高校毕业生4300余名。在青年人才流入总数中,企业人才流入占全市人才流入比重为78.7%。从人才流入领域看,五大产业青年人才流入数量占全市企业青年人才流入数量的61.4%,其中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商贸物流产业等占比较高,正在成为吸纳青年人才的主力军。
2022年、2023年、2024年,石家庄也连续三年成功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在这里,“赶考”精神就是城市的内生动力与外溢气质。
2021年,石家庄立足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定位,围绕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和竞争力,把城市作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精雕细琢,系统性启动了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等重点工作。
拥河发展战略的提出就像一把钥匙,为石家庄打开发展新时代、迎来发展新机遇。在工程规划建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坚持世界眼光、国际视野,高标准、高质量绘就太平河片区美好蓝图,倾力打造全市拥河发展的起步区、示范区、引领区。目前,各项工程正在顺利推进,一个“太平活力岸、滹沱未来城”正在向我们走来。
在这里,“赶考”精神就是用蓝天白云刷新城市名片。
当绿水青山成为必答题,石家庄一条生态优先的“赶考”之路清晰可见。
滹沱河是石家庄的“母亲河”。总投资近200亿元的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是石家庄生态建设史上投资最大的项目。
治理滹沱河,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生态文明的考试。以滹沱河为考题,用生态治理作答,人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轨迹、生态理念的升华过程,都被清晰而生动地写进答案里。而今,滹沱河里的水鸟就是真实的“生态分数”。
如今,“赶考”精神不仅是历史的符号,更是石家庄人干事创业的精神密码!它提醒我们,发展路上永远需要“答卷人”的清醒与担当。
向暖全力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赶考”的终点,是人民的幸福。
教育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石,是衡量民生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
操场上,足球、篮球等各类运动热闹进行;教室里,书法写作、古筝演奏、童声合唱,内容丰富多彩;午休教室,座椅简单操作秒变“午休床”,空调温度正好,孩子们渐入梦乡……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制定出台《石家庄市教育高质量发展跃升总体方案》,石家庄市按照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任务路径全面推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024年,石家庄市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阳光招生”,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9所,新建投用六大片区和二环外优质中小学25所。
医疗是民生之需,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关乎百姓生活。
石家庄鼓励和支持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与京津高水平医院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带动了全市医疗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特别是石家庄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深入合作,全力打造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来,双方的高端对接交流如火如荼,全市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实现全方位提升,医疗资源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石家庄人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北京名医。石家庄大力推动市级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发展,谋划实施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应急院区等市属医院建设项目,正在开足马力建设。截至目前,市属公立医院与京津名院合作项目达到21个,群众健康获得感十足。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百姓福祉。
石家庄大力扶持就业创业,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从政策、资金、项目、环境等给予多方面、全方位支持,就业帮扶精准有效,为稳住就业基本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遍布全市的“1个市级就业市场+22个县域就业市场+1230个灵活就业服务站”,让更多人找到工作。石家庄把抓好劳务品牌建设作为扩大就业规模的重要切入点,创建培育的42个劳务品牌覆盖一二三产业。三年累计帮助就业58.58万余人。
改善居住条件是百姓的心声,惬意栖居是每个人的向往。
石家庄大力度建设保障房,坚持公开透明的配租机制和人性化的后期管理体制,从解决低保、低收入人群住房困难问题,到将中低收入家庭、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职工等群体纳入保障范围,让更多住房困难家庭告别了低矮破旧的住房,搬进了温暖舒适的公租房。城中村改造是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有效举措。2024年,石家庄市按照先谋后动、动则必快、动则必成的要求,谋划实施了1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让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从“有住”变为“好住”,从“住有所居”走向“住有宜居”。
文化是城市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的不竭源泉。
丰富的体育赛事,进一步激发了城市的活力与激情,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一座座街边球场和公园健身步道的建成开放,让更多市民走向户外,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青春之城、活力之城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多元。
音乐盛宴也激情绽放。石家庄摇滚音乐演出季、全国街舞大会,激扬起澎湃的青春活力。如今,“摇滚之城”已经成为石家庄的鲜明符号,生动展现了更加开放、包容、活力、自信的城市形象。
与此同时,在石家庄“赶考”精神不仅镌刻在纪念碑上,更流淌在城市的毛细血管中。通过红色研学、文化惠民、全民阅读,石家庄人的精神“赶考”与物质“赶考”同频共振,铸就了一座城市奔向未来的精神灯塔。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石家庄交出的每一份答卷,都是对“考题”最温暖的回应。
日征月迈、朝暮轮转,时间来到了又一个重要节点,又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新篇正待挥毫——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对于实现经济总量过万亿、弯道超车至关重要。
在刚刚开局的2025年,石家庄从春天出发,处处涌动着进取、发展的活力与干劲;赤子追梦,在“赶考”的路上石家庄一刻不耽搁——
2月6日,春节上班第二天市委、市政府就召开2025年一季度项目观摩总结及首季“开门红”动员会,动员全市上下坚定信心决心,铆足干劲拼劲,全力抓项目、促投资、强产业,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石家庄市国际生物医药园占地177亩的华普生物疫苗产业化生产基地项目现场,主体建筑已初具规模;位于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农资储备库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工程车来回穿梭;鹿泉经济开发区内河北博威氮化镓微波产品精密制造生产线建设项目现场,工人们在基坑中紧张施工……今年全市安排的341个省市重点项目抢抓施工“黄金期”,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推动重点项目在春天里拔节生长,不断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能。
在滹沱河畔的太平河片区,美术馆项目主体已封顶,音乐厅、博物馆、雨水泵站等城市配套设施正加快推进——城市更新项目现场以“开局即决战”的姿态,全力推进城市片区、城中村改造、交通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掀起了气势如虹的攻坚热潮。
石家庄在奋斗的新起点上不负春光,是对自己最好的践诺,是脚踏实地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的生动诠释。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当“赶考”成为一座城市的血脉传承,石家庄这座从红色沃土中生长的城市,正用76年的实践解码属于它的精神DNA。从历史到未来,奋进中的石家庄以精神为笔、以实干为墨,共同播种下“春天第一粒种子”,奋力书写着新时代的辉煌答卷!
石家庄的“赶考”永远在路上。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